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

循环动载下泥质软岩力学行为及库区软硬互层边坡动力稳定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英文摘要第6-10页
主要符号第22-23页
1 绪论第23-43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3-2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28-40页
        1.2.1 水库诱发地震第28-30页
        1.2.2 充填型节理的变形和强度第30-32页
        1.2.3 土的变形和强度第32-35页
        1.2.4 边坡稳定性第35-39页
        1.2.5 目前研究中存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第39-4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40-42页
    1.4 技术路线第42-43页
2 泥质软岩的峰前循环剪切试验第43-81页
    2.1 引言第43页
    2.2 试验背景及原理第43-46页
        2.2.1 试验背景第43-45页
        2.2.2 试验原理第45-46页
    2.3 试验设备及制样第46-50页
        2.3.1 试验设备第46-48页
        2.3.2 实验制样第48-50页
    2.4 峰前循环剪切试验分组及过程第50-58页
        2.4.1 试验分组第50-53页
        2.4.2 常规静力直剪试验第53-54页
        2.4.3 循环直剪试验加载方案第54-56页
        2.4.4 试验过程及步骤第56-58页
    2.5 循环剪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8-77页
        2.5.1 循环动载作用下泥质软岩的累积变形特征第58-67页
        2.5.2 峰前循环加载次数对泥质软岩强度的影响第67-70页
        2.5.3 峰前循环加载对泥质软岩剪切面的影响第70-77页
    2.6 本章小结第77-81页
3 峰前循环加载下泥质软岩剪切面演化特征细观颗粒流模拟第81-109页
    3.1 引言第81页
    3.2 模型建立及参数标定第81-86页
        3.2.1 PFC颗粒流方法简介第81-83页
        3.2.2 PFC直剪试样的建立第83-84页
        3.2.3 试样参数标定第84-86页
    3.3 直剪试验数值加载过程的实现第86-90页
        3.3.1 恒定法向荷载第86-88页
        3.3.2 切向循环加载第88-90页
        3.3.3 数值加载过程第90页
    3.4 循环加载阶段泥质软岩剪切面演化特征第90-106页
        3.4.1 循环加载次数的影响第90-94页
        3.4.2 法向压力的影响第94-97页
        3.4.3 循环加载上限值的影响第97-100页
        3.4.4 循环加载幅值的影响第100-103页
        3.4.5 含水率的影响第103-106页
    3.5 本章小结第106-109页
4 循环动载下泥质软岩基于分数阶导数的非定常蠕变本构模型第109-137页
    4.1 引言第109页
    4.2 流变原件及其组合模型第109-117页
    4.3 循环动载下非定常蠕变本构模型的建立第117-128页
        4.3.1 分数阶微积分元件的特性分析第117-121页
        4.3.2 基于分数阶导数的非定常蠕变本构模型第121-123页
        4.3.3 循环动载下基于分数阶导数的非定常蠕变本构模型的建立第123-128页
    4.4 本构模型适应性验证第128-134页
        4.4.1 曲线拟合方法及参数范围确定第128-129页
        4.4.2 泥质软岩变形曲线适应性验证第129-133页
        4.4.3 拟合参数敏感性分析第133-134页
    4.5 本章小结第134-137页
5 典型顺层软硬互层边坡的振动台实验及失稳模式第137-195页
    5.1 引言第137页
    5.2 振动台实验的软硬互层斜坡概化模型第137-139页
    5.3 振动台实验的相似关系设计及过程第139-152页
        5.3.1 相似关系设计第139-141页
        5.3.2 相似材料及配比第141-144页
        5.3.3 试验设备及模型箱加工第144-146页
        5.3.4 边坡模型制作第146-149页
        5.3.5 加载波的选取及加载方案第149-152页
    5.4 坡体疲劳损伤累积演化过程第152-171页
        5.4.1 边坡动力特性参数及其识别第152-159页
        5.4.2 典型坡体动力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第159-163页
        5.4.3 典型坡体损伤度D的变化规律第163-165页
        5.4.4 边坡岩体疲劳裂纹扩张规律第165-167页
        5.4.5 边坡岩体的非线性三阶段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第167-171页
    5.5 坡体动力响应的变化第171-177页
        5.5.1 边坡动力响应的基本特征第172-175页
        5.5.2 不同损伤阶段边坡动力响应的变化第175-177页
    5.6 坡体滑面形成过程及失稳模式第177-192页
        5.6.1 水平软硬互层层状边坡第177-180页
        5.6.2 缓倾软硬互层顺倾边坡第180-183页
        5.6.3 中倾软硬互层顺倾边坡第183-186页
        5.6.4 陡倾软硬互层顺倾边坡第186-189页
        5.6.5 典型坡体的失稳演化过程对比分析第189-192页
    5.7 本章小结第192-195页
6 微震频发对顺层软硬互层边坡变形及稳定性的影响第195-253页
    6.1 引言第195页
    6.2 UDEC数值边坡模型的建立第195-205页
        6.2.1 UDEC离散元法基本原理第195-197页
        6.2.2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197-202页
        6.2.3 模型参数与边界条件的选取第202-205页
    6.3 边坡长期稳定性评价方法第205-207页
        6.3.1 边坡稳定性系数法第205-206页
        6.3.2 累积永久位移法与疲劳寿命法第206-207页
    6.4 多次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变形及稳定性变化特征第207-229页
        6.4.1 水平软硬互层层状坡第207-213页
        6.4.2 缓倾软硬互层顺层坡第213-218页
        6.4.3 中倾软硬互层顺层坡第218-224页
        6.4.4 陡倾软硬互层顺层坡第224-227页
        6.4.5 典型边坡的失稳破坏全过程对比分析第227-229页
    6.5 边坡长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第229-249页
        6.5.1 动荷载特征第229-233页
        6.5.2 坡体几何特征第233-239页
        6.5.3 坡体层面特征第239-249页
    6.6 本章小结第249-25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253-259页
    7.1 主要结论第253-257页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57页
    7.3 后续展望第257-259页
致谢第259-261页
参考文献第261-277页
附录第277-279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277-278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278页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278-279页

论文共2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围压作用下红砂岩轴向卸荷—拉伸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
下一篇:纳米SiO2对水泥基材料表面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