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江南景观视觉基因分析及应用研究--以《姑苏繁华图》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研究概述 | 第16-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景观视觉基因及图谱 | 第16页 |
2.1.2 图景 | 第16-18页 |
2.2 区域界定 | 第18-19页 |
2.3 传统江南景观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3.1 传统景观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3.2 传统江南景观特征 | 第20-22页 |
2.4 《姑苏繁华图》图景研究 | 第22-25页 |
2.4.1 《姑苏繁华图》背景介绍 | 第22-23页 |
2.4.2 《姑苏繁华图》图景内容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传统江南景观视觉基因要素挖掘 | 第26-80页 |
3.1 景观视觉基因要素的判识原则与路径流程 | 第26-28页 |
3.1.1 判识原则 | 第26-27页 |
3.1.2 路径与流程 | 第27-28页 |
3.2 《姑苏繁华图》景观视觉基因要素的挖掘 | 第28-45页 |
3.2.1 图景分类 | 第28-39页 |
3.2.2 图景要素分析 | 第39-45页 |
3.3 传统江南景观视觉基因实地挖掘 | 第45-70页 |
3.3.1 布局特征 | 第45-51页 |
3.3.2 建筑特征 | 第51-65页 |
3.3.3 环境特征 | 第65-70页 |
3.4 景观视觉基因要素的确立与评价 | 第70-78页 |
3.4.1 步骤与流程 | 第70页 |
3.4.2 问卷设计与问卷实施 | 第70-71页 |
3.4.3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第71-7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4 传统江南景观视觉基因的结构层次探索 | 第80-88页 |
4.1 类型与方法 | 第80页 |
4.2 传统江南景观视觉基因结构层次基本框架 | 第80-81页 |
4.3 “个体——组织——细胞”的结构层次构建 | 第81-87页 |
4.3.1 “个体”层 | 第81-82页 |
4.3.2 “组织——细胞”层 | 第82-85页 |
4.3.3 结构层次的构建 | 第85-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5 传统江南景观视觉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 | 第88-100页 |
5.1 景观视觉基因图谱构建的意义 | 第88页 |
5.2 景观视觉基因图谱构建 | 第88-95页 |
5.3 景观视觉基因图谱的应用 | 第95-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6 总结与探讨 | 第100-102页 |
6.1 研究创新点 | 第100页 |
6.2 成果总结 | 第100页 |
6.3 探讨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附录A | 第107-112页 |
附录B | 第112-118页 |
附录C | 第118-122页 |
附录D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