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22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页 |
1.提出和发展 | 第22页 |
2.核心观点 | 第22页 |
3.在教学中的意义 | 第22页 |
(二)迁移理论 | 第22-25页 |
1.提出和发展 | 第22-23页 |
2.核心观点 | 第23页 |
3.在教学中的意义 | 第23-25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26页 |
2.课堂观察法 | 第26页 |
3.访谈法 | 第26页 |
4.行动研究法 | 第26-27页 |
五、迁移衔接点分析 | 第27-36页 |
(一)课标分析 | 第27-30页 |
1.必修与选修模块的价值和功能定位 | 第27页 |
2.必修2与选修4模块“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内容标准 | 第27-30页 |
(二)教材分析 | 第30-34页 |
1.教材组织思路 | 第30-33页 |
2.教材内容深广度 | 第33-34页 |
(三)迁移衔接点归纳 | 第34-36页 |
六、迁移衔接策略 | 第36-53页 |
(一)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为迁移创造环境 | 第36-38页 |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方法,让迁移发生 | 第38-52页 |
(三)针对教学内容精选习题,巩固迁移结果 | 第52-53页 |
七、教学实践 | 第53-73页 |
(一)教学实施对象 | 第53页 |
(二)教学实施周期 | 第53页 |
(三)操作方法 | 第53页 |
(四)衔接教学案例 | 第53-73页 |
案例一:化学发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 第53-63页 |
案例二:原电池 | 第63-73页 |
八、教学效果 | 第73-77页 |
(一)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 第73页 |
(二)成绩分析 | 第73-75页 |
(三)观察分析 | 第75-77页 |
九、研究总结 | 第77-79页 |
十、反思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