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工会工资溢价效应的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关于工会工资溢价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工会工资溢价效应的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3 本文预期的主要观点 | 第17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1.6 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8-20页 |
1.6.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1.6.2 本文难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工会的工资作用实践 | 第20-29页 |
2.1 工会的发展历史 | 第20-21页 |
2.2 工会的工资作用实践 | 第21-27页 |
2.2.1 国外工会工资作用实践 | 第21-23页 |
2.2.2 国内工会工资作用实践 | 第23-27页 |
2.3 工会工资作用的完善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工会工资溢价效应的形成机制 | 第29-39页 |
3.1 工资溢价的来源 | 第29-30页 |
3.1.1 工会的工资溢价 | 第29-30页 |
3.1.2 劳动者异质性下的工资差异 | 第30页 |
3.2 工会工资溢价效应的形成机制 | 第30-38页 |
3.2.1 劳动力市场分割机制 | 第30-32页 |
3.2.2 人力资本决定机制 | 第32-34页 |
3.2.3 集体谈判机制 | 第34-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工会工资溢价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39-77页 |
4.1 工会工资溢价效应的测度方法 | 第39-45页 |
4.1.1 工会工资溢价效应的测度 | 第39页 |
4.1.2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 第39-43页 |
4.1.3 分位数回归 | 第43-44页 |
4.1.4 分位数分解 | 第44-45页 |
4.2 数据介绍 | 第45-49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5-47页 |
4.2.2 变量选取 | 第47-49页 |
4.3 工会覆盖效应下的工资溢价效应分析 | 第49-61页 |
4.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49-50页 |
4.3.2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对企业选择偏误的纠正 | 第50-56页 |
4.3.3 工会覆盖效应下禀赋特征与工资关系的计量分析 | 第56-59页 |
4.3.4 工会覆盖效应下的工资差异分解 | 第59-61页 |
4.4 工会会员效应下的工资溢价效应分析 | 第61-73页 |
4.4.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61-62页 |
4.4.2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对入会选择偏误的纠正 | 第62-68页 |
4.4.3 工会会员效应下禀赋特征与工资关系的计量分析 | 第68-72页 |
4.4.4 工会会员效应下的工资差异分解 | 第72-73页 |
4.5 基于“积极会员”的进一步检验 | 第73-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77-8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7-80页 |
5.1.1 工会覆盖效应及会员效应下工资溢价效应显著,特征变量作用明显 | 第77-78页 |
5.1.2 会员效应下工会的工资溢价效应高于覆盖效应下工会的工资溢价效应 | 第78页 |
5.1.3 工会覆盖效应和会员效应下工资溢价效应呈“粘地板现象” | 第78-79页 |
5.1.4 会员效应下的工资溢价效应因对象不同而存在差异 | 第79-80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80-84页 |
5.2.1 提高工会覆盖率和入会率 | 第80-81页 |
5.2.2 明确工会定位 | 第81页 |
5.2.3 强化工会的保障作用 | 第81-82页 |
5.2.4 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 第82页 |
5.2.5 拓宽工会发展途径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后记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