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组合梁斜拉桥发展概述 | 第9-10页 |
1.2 斜拉桥施工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组合梁斜拉桥施工技术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基础施工技术 | 第11-12页 |
1.3.2 桥塔施工技术 | 第12页 |
1.3.3 斜拉索施工技术 | 第12-13页 |
1.3.4 组合梁制造安装与合龙技术 | 第13-14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组合梁斜拉桥施工监控与仿真分析 | 第15-60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5-16页 |
2.2 施工监控总思路 | 第16-17页 |
2.3 桥梁施工监控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2.3.1 几何线形控制 | 第18-19页 |
2.3.2 应力控制 | 第19页 |
2.3.3 稳定控制 | 第19页 |
2.3.4 安全监控 | 第19页 |
2.4 施工阶段测试 | 第19-26页 |
2.4.1 施工过程标高和坐标观测 | 第19-21页 |
2.4.2 应力测试 | 第21-22页 |
2.4.3 索力测试 | 第22-23页 |
2.4.4 应力监测数据处理 | 第23-26页 |
2.5 监控成果分析 | 第26-58页 |
2.5.1 线形 | 第26-31页 |
2.5.2 索力 | 第31-43页 |
2.5.3 应力 | 第43-5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厚卵石层地区基础施工技术 | 第60-80页 |
3.1 原钢板桩设计方案 | 第61页 |
3.2 主塔承台深基坑支护方案 | 第61-62页 |
3.3 排桩+冠梁+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的基坑支护设计 | 第62-76页 |
3.3.1 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63-65页 |
3.3.2 排桩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计算理论 | 第65-69页 |
3.3.3 各工况计算分析及结构配筋 | 第69-73页 |
3.3.4 整体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抗隆起复核计算 | 第73-75页 |
3.3.5 详细结构布置 | 第75-76页 |
3.4 排桩+冠梁+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 第76-7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狭小空间不对称循环张拉斜拉索施工技术 | 第80-87页 |
4.1 张拉空间影响分析 | 第80-81页 |
4.2 不对称张拉可行性分析 | 第81-82页 |
4.2.1 不对称张拉可能产生的影响 | 第81-82页 |
4.2.2 问题分析 | 第82页 |
4.3 不对称循环张拉斜拉索施工方法 | 第82-83页 |
4.4 无应力索长 | 第83-85页 |
4.5 斜拉索张拉注意事项 | 第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钢-混组合梁制造安装与合龙技术 | 第87-125页 |
5.1 钢-混组合梁的制造 | 第88-96页 |
5.1.1 钢梁制造技术 | 第89页 |
5.1.2 杆件制作工艺 | 第89-92页 |
5.1.3 锚拉板现场安装 | 第92-93页 |
5.1.4 钢梁-混凝土板组合连接施工技术研究 | 第93-96页 |
5.2 组合梁斜拉桥对称拼装技术 | 第96-104页 |
5.2.1 标准节段施工技术 | 第96-98页 |
5.2.2 0 | 第98-104页 |
5.3 主梁悬臂拼装过辅助墩施工工艺 | 第104-108页 |
5.4 组合梁合龙技术 | 第108-121页 |
5.4.1 边跨端横梁预偏-顶推合龙技术 | 第108-114页 |
5.4.2 组合梁中跨低温合龙技术 | 第114-121页 |
5.5 精确合龙方法 | 第121-12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6.1 结论 | 第125-126页 |
6.2 展望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