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5-19页 |
第一部分:神经母细胞瘤中RHOB不同表达水平对Perifosine或化疗药物作用的影响 | 第19-71页 |
1 前言 | 第19-2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1-28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1-23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23-24页 |
2.2.2 siRNA及质粒转染 | 第24页 |
2.2.3 药物处理 | 第24-25页 |
2.2.4 RT-PCR检测mRNA水平 | 第25页 |
2.2.5 Westernblot检测蛋白水平 | 第25-26页 |
2.2.6 Incucyte变焦活细胞成像系统 | 第26页 |
2.2.7 MTS检测细胞增殖 | 第26-27页 |
2.2.8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 | 第27页 |
2.2.9 动物实验 | 第27-28页 |
2.2.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28页 |
2.2.11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3 结果 | 第28-62页 |
3.1 Perifosine处理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及肿瘤组织中RHOB的表达水平升高 | 第28-30页 |
3.2 RHOB不同表达水平与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 | 第30-34页 |
3.2.1 RHOB在神经母细胞起源但分化程度不同的肿瘤中表达水平的比较 | 第30-31页 |
3.2.2 RHOB基因表达水平与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临床分期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3.2.3 RHOB基因表达水平与神经母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中MycN基因状态的关系 | 第32页 |
3.2.4 RHOB基因表达水平与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 第32-33页 |
3.2.5 在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组织标本中,RHOB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 | 第33-34页 |
3.3 RHOB不同表达水平对AS细胞增殖及存活的影响 | 第34-41页 |
3.3.1 沉默RHOB对AS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34-38页 |
3.3.2 过表达RHOB对AS细胞增殖及存活的影响 | 第38-41页 |
3.4 RHOB不同表达水平对Perifosine作用的影响 | 第41-45页 |
3.4.1 在AS细胞中,沉默RHOB对Perifosine作用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2 在AS细胞中,过表达RHOB对Perifosine作用的影响 | 第43-45页 |
3.5 RHOB不同表达水平对AS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 第45-62页 |
3.5.1 RHOB不同表达水平对AS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依托泊苷(Etoposide) | 第45-49页 |
3.5.2 RHOB不同表达水平对AS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长春新碱(VCR) | 第49-53页 |
3.5.3 RHOB不同表达水平对AS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阿霉素(ADR) | 第53-57页 |
3.5.4 RHOB不同表达水平对AS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顺铂(Cisplatin) | 第57-62页 |
4 讨论 | 第62-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第二部分:Perifosine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泛素化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71-103页 |
1 前言 | 第71-7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73-78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3-75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73-74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74-7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75-78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75页 |
2.2.2 SILAC标记 | 第75页 |
2.2.3 蛋白提取 | 第75页 |
2.2.4 酶解消化 | 第75-76页 |
2.2.5 HPLC分馏 | 第76页 |
2.2.6 亲和富集 | 第76页 |
2.2.7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 | 第76-77页 |
2.2.8 数据分析 | 第77页 |
2.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7-78页 |
2.2.10 免疫共沉淀 | 第78页 |
2.2.11 统计分析 | 第78页 |
3 结果 | 第78-92页 |
3.1 Perifosine处理AS细胞后泛素化蛋白质组学的定量分析 | 第78-80页 |
3.2 Perifosine处理AS细胞后泛素化蛋白的Motif分析 | 第80页 |
3.3 Perifosine处理AS细胞后差异表达的泛素化蛋白分析 | 第80-90页 |
3.3.1 亚细胞结构定位分析 | 第80-81页 |
3.3.2 GO(基因本体)分析 | 第81-82页 |
3.3.3 富集分析 | 第82-85页 |
3.3.4 基于富集分析的聚类分析 | 第85-90页 |
3.4 Perifosine处理AS细胞后HMGCR泛素化水平升高 | 第90-92页 |
4 讨论 | 第92-95页 |
5 结论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103-104页 |
综述 | 第104-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个人简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