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梁启超《新民说》之民族主义思想及当代启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8-9页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8页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8-9页
    1.2 《新民说》与民族主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9-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课题研究思路第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5-16页
        1.4.2 历史研究法第16页
        1.4.3 比较研究法第16页
    1.5 相关概念第16-18页
        1.5.1 新民第16页
        1.5.2 民族第16-17页
        1.5.3 民族主义第17页
        1.5.4 极端民族主义第17页
        1.5.5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17-18页
第二章 《新民说》民族主义思想的来源第18-22页
    2.1 现实来源第18-19页
        2.1.1 中国国情第18-19页
        2.1.2 国际环境第19页
    2.2 理论来源第19-22页
        2.2.1 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影响第19-20页
        2.2.2 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启迪第20-22页
第三章 《新民说》民族主义思想内容研究第22-34页
    3.1 大民族主义思想第22-23页
        3.1.1 大民族主义的内涵第22-23页
        3.1.2 大民族主义的意义第23页
    3.2 国家思想第23-25页
        3.2.1 国家思想的内涵第23-24页
        3.2.2 国家统一的途径第24-25页
    3.3 新民思想第25-29页
        3.3.1 新民的品质第25页
        3.3.2 新民建设的途径第25-29页
    3.4 《新民说》中民族主义、国家思想、新民的关系第29-30页
        3.4.1 民族主义与国家思想的关系第29-30页
        3.4.2 新民与国家思想的关系第30页
        3.4.3 新民与民族主义的关系第30页
    3.5 《新民说》的价值第30-34页
        3.5.1 丰富了“新民”的内涵第31页
        3.5.2 多角度探讨“新民”建设“新国家”第31-33页
        3.5.3 明确新民建设途径第33-34页
第四章 《新民说》民族主义思想的后续影响第34-38页
    4.1 《新民说》后梁启超民族主义的思想变化第34页
    4.2 《新民说》民族主义思想对清末民初人物的影响第34-38页
        4.2.1 孙中山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第35页
        4.2.2 章太炎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第35-36页
        4.2.3 严复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第36页
        4.2.4 影响鲁迅、毛泽东等人第36-38页
第五章 《新民说》民族主义思想的当代启示第38-42页
    5.1 坚持国家统一第38-39页
    5.2 维护民族团结第39页
    5.3 促进社会和谐第39-40页
    5.4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第40-42页
第六章 结论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46-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兰州市非公企业党员发展工作研究
下一篇:唐山市政协委员培训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