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9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2 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8-19页 |
1.3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1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论文服务国家需求的特殊体现 | 第21-24页 |
2 工程概况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34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4-28页 |
2.1.1 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简况 | 第24-25页 |
2.1.2 乌准铁路桥区间概况 | 第25-26页 |
2.1.3 盾构开挖区间与乌准铁路桥关系简述 | 第26-28页 |
2.2 工程地质状况 | 第28-29页 |
2.3 场地地层特性岩性状况 | 第29-32页 |
2.4 盾构下穿施工主要不良地质条件(无水砂卵石地层)分析 | 第32-34页 |
3 盾构施工下穿乌准铁路桥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34-64页 |
3.1 盾构施工对乌准铁路桥影响因素及施工沉降控制标准 | 第34-45页 |
3.1.1 盾构施工影响乌准桥梁沉降因素分析 | 第34页 |
3.1.2 盾构施工下穿工程的沉降分析 | 第34-36页 |
3.1.3 盾构施工沉降控制标准 | 第36-38页 |
3.1.4 盾构下穿乌准铁路桥的沉降计算分析 | 第38-45页 |
3.2 加固正交试验设计 | 第45-50页 |
3.2.1 加固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及正交表的形成 | 第45-47页 |
3.2.2 方差分析法 | 第47-49页 |
3.2.3 极差分析法 | 第49-50页 |
3.3 加固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第50-52页 |
3.3.1 乌准铁路桥优化评估控制标准 | 第50页 |
3.3.2 优化评价因素及水平 | 第50-51页 |
3.3.3 加固正交试验组合方案 | 第51-52页 |
3.4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52-62页 |
3.4.1 基本计算理论 | 第52-55页 |
3.4.2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55-59页 |
3.4.3 开挖及衬砌结构的模拟 | 第59-60页 |
3.4.4 参数选取及初始应力状态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盾构施工下穿铁路桥的正交优化加固 | 第64-92页 |
4.1 研究思路与实验流程 | 第64-65页 |
4.1.1 研究思路 | 第64页 |
4.1.2 实验流程 | 第64-65页 |
4.2 基于正交试验的铁路桥加固计算结果 | 第65-81页 |
4.2.1 正交优化的直观分析 | 第67-79页 |
4.2.2 正交优化的方差分析 | 第79-81页 |
4.3 注浆加固形状优化后的铁路桥下穿分析 | 第81-90页 |
4.3.1 桥基加固方法概述及本工程加固方法的选择 | 第81-85页 |
4.3.2 优选后的数值模型建立 | 第85-86页 |
4.3.3 注浆优化后的施工下穿铁路桥的位移影响 | 第86-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5 施工监测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92-100页 |
5.1 工程监测的特点、难点 | 第92页 |
5.2 监测主要原则 | 第92-93页 |
5.3 监测内容及要求 | 第93-94页 |
5.3.1 监测内容 | 第93页 |
5.3.2 监测点的设置 | 第93页 |
5.3.4 监测频率及报警值的设定 | 第93-94页 |
5.4 监测结果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 | 第94-98页 |
5.4.1 地表控制点横向沉降曲线 | 第94-96页 |
5.4.2 桥墩控制点沉降曲线 | 第96-98页 |
5.5 铁路桥加固措施 | 第98-9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6.1 结论 | 第100页 |
6.2 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