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4-2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 第16-19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7-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5-2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2. 钩沉稽古: 从古籍中探索“厅堂”的源流 | 第27-36页 |
2.1 宋《营造法式》中的厅堂式结构 | 第27-30页 |
2.1.1 十八种厅堂式结构 | 第27-29页 |
2.1.2 《营造法式》的技术融汇 | 第29-30页 |
2.2 明《园冶》中的园林式厅堂 | 第30-32页 |
2.2.1 厅堂梁架图样 | 第30-32页 |
2.2.2 厅堂中的草架式 | 第32页 |
2.3 清《营造法原》中的厅堂 | 第32-35页 |
2.3.1 厅、堂释义 | 第32-34页 |
2.3.2 厅堂的营造法则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抚河拾粹: 抚河流域区域背景及厅堂式结构案例概况 | 第36-69页 |
3.1 抚河流域区域概况 | 第36-42页 |
3.1.1 自然地理背景 | 第36-38页 |
3.1.2 历史文化背景 | 第38-40页 |
3.1.3 社会经济背景 | 第40-42页 |
3.2 抚河流域厅堂式宅第概况 | 第42-68页 |
3.2.1 类型概况 | 第42-46页 |
3.2.2 分布概况 | 第46-47页 |
3.2.3 案例概况 | 第4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以图释形: 基于类型学的方法解读案例 | 第69-139页 |
4.1 平面形式 | 第69-79页 |
4.1.1 开间特征 | 第69-70页 |
4.1.2 进深特征 | 第70-73页 |
4.1.3 生成平面特征图谱 | 第73-79页 |
4.2 剖面形式 | 第79-97页 |
4.2.1 结构类型 | 第80-87页 |
4.2.2 构造特征 | 第87-90页 |
4.2.3 生成剖面特征图谱 | 第90-97页 |
4.3 节点特征 | 第97-126页 |
4.3.1 挑斡 | 第97-99页 |
4.3.2 斗栱 | 第99-114页 |
4.3.3 月梁 | 第114-117页 |
4.3.4 柁墩 | 第117-118页 |
4.3.5 纱帽 | 第118-119页 |
4.3.6 生成节点特征图谱 | 第119-126页 |
4.4 平面、剖面、节点特征图谱叠加 | 第126-138页 |
4.4.1 黎川县厅堂式结构特征图谱 | 第127-130页 |
4.4.2 南城县厅堂式结构特征图谱 | 第130-132页 |
4.4.3 临川区厅堂式结构特征图谱 | 第132页 |
4.4.4 金溪县厅堂式结构特征图谱 | 第132-136页 |
4.4.5 东乡区厅堂式结构特征图谱 | 第136-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5. 数理绎势: 基于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抚河流域明代厅堂式结构特征的共性与差异性 | 第139-150页 |
5.1 统计方法的应用 | 第139-141页 |
5.1.1 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 第139页 |
5.1.2 描述统计方法简介 | 第139-140页 |
5.1.3 统计分析思路概括 | 第140-141页 |
5.2 数据的采集与计算 | 第141-147页 |
5.2.1 平面特征数据 | 第141-143页 |
5.2.2 剖面特征数据 | 第143-145页 |
5.2.3 节点构件特征数据 | 第145-147页 |
5.3 基于数理解析的共性与差异性分析 | 第147-149页 |
5.3.1 厅堂式结构的共性分析 | 第147-148页 |
5.3.2 厅堂式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 第148-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6. 比物连类: 厅堂式结构的比较研究 | 第150-181页 |
6.1 式的演变:与《营造法式》的图样比照 | 第150-161页 |
6.1.1 与《营造法式》的相似性举证 | 第150-156页 |
6.1.2 与《营造法式》的差异性举证 | 第156-158页 |
6.1.3 地域做法与《营造法式》的逻辑关联 | 第158-161页 |
6.2 型的演变:与厅堂式结构的实物比照 | 第161-173页 |
6.2.1 与江南地区明代厅堂式结构的“同”与“异” | 第161-171页 |
6.2.2 与抚河流域地区清代厅堂式结构的对比 | 第171-173页 |
6.3 期的演变:不同时期厅堂式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173-180页 |
6.3.1 宋厅堂式结构 | 第173-176页 |
6.3.2 元厅堂式结构 | 第176-178页 |
6.3.3 明厅堂式结构 | 第178-179页 |
6.3.4 清厅堂式结构 | 第179-180页 |
本章小结 | 第180-181页 |
7. 发微抉隐:抚河流域地区厅堂式结构的演变规律及演变动因 | 第181-204页 |
7.1 厅堂式结构的演变规律 | 第182-190页 |
7.1.1 延续 | 第182-186页 |
7.1.2 断裂 | 第186-188页 |
7.1.3 纳新 | 第188-190页 |
7.2 厅堂式结构的演变动因推演 | 第190-203页 |
7.2.1 自然地理的影响 | 第190-193页 |
7.2.2 建筑技术的影响 | 第193-196页 |
7.2.3 多元文化的影响 | 第196-199页 |
7.2.4 社会变迁的影响 | 第199-203页 |
本章小结 | 第203-204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204-207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04-205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205-206页 |
8.3 研究局限 | 第206页 |
8.4 研究展望 | 第206-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3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213-214页 |
附录一: 抚河流域明代厅堂式宅第一览表 | 第214-215页 |
附录二: 抚河流域清代厅堂式宅第案例一览表 | 第215-216页 |
附录三: 构件名称对照表 | 第216-217页 |
附录四: 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 第217-218页 |
附录五: 两查两比断代表 | 第218-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