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生态环境犯罪刑事立法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8-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0-14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0-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2-14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4-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6页
2 生态环境犯罪刑事立法概述第16-22页
    2.1 生态环境犯罪的界定第16-19页
        2.1.1 生态环境的概念第16-17页
        2.1.2 生态环境犯罪概念第17-18页
        2.1.3 生态环境犯罪特征第18-19页
    2.2 我国现代生态环境犯罪刑事立法历程第19-21页
        2.2.1 1979年颁布的《刑法》第19-20页
        2.2.2 1997年颁布的《刑法》第20-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2页
3 生态环境犯罪刑事立法存在的问题第22-29页
    3.1 立法理念滞后第22-23页
        3.1.1 强调人类利益优先第22页
        3.1.2 重惩罚轻预防第22-23页
    3.2 立法技术存在不足第23-26页
        3.2.1 级别过低第23-24页
        3.2.2 立法分散第24-25页
        3.2.3 行政从属性特点明显第25-26页
    3.3 立法内容不完善第26-28页
        3.3.1 保护对象范围狭窄第26-27页
        3.3.2 刑罚设置不合理第27-28页
    3.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4 改革我国生态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建议第29-43页
    4.1 树立和谐刑事立法理念第29-32页
        4.1.1 由“人类中心主义”向以人和生态双重保护主义转变第29-30页
        4.1.2 体现生态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的预防功能第30-32页
    4.2 提升立法技术水平第32-35页
        4.2.1 生态环境犯罪独立成章第32-34页
        4.2.2 减少附属刑法立法模式第34-35页
    4.3 完善立法内容第35-42页
        4.3.1 适度扩大调整对象的范围第35-39页
        4.3.2 完善刑罚体系第39-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假买假的成因、法律限度及治理对策
下一篇:制造毒品犯罪“主观明知”的刑事司法推定研究--以福建省龙岩市制毒案件的办理为研究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