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买假的成因、法律限度及治理对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1-2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五) 论文框架 | 第21-23页 |
二、知假买假的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一) 萌芽阶段 | 第23-24页 |
(二) 发展阶段 | 第24页 |
(三) 滥觞阶段 | 第24-26页 |
三、知假买假的成因 | 第26-31页 |
(一) 社会因素——普通消费者维权难 | 第26页 |
(二) 市场因素——假冒伪劣与监管缺失的存在 | 第26-28页 |
(三) 制度因素——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不足 | 第28页 |
(四) 思想因素——道德的缺失 | 第28-31页 |
四、知假买假的法理争议 | 第31-37页 |
(一) 索赔与敲诈勒索的争议 | 第31-33页 |
(二) 知假买假在《民法通则》上的适用争议 | 第33-35页 |
(三) 惩罚性赔偿条款适用争议 | 第35-37页 |
五、知假买假的法律限度 | 第37-42页 |
(一) 公序良俗的破坏 | 第37-38页 |
(二) 消费者权益的滥用 | 第38-39页 |
(三) 司法资源的浪费 | 第39-40页 |
(四) 灰色地带的催生 | 第40-42页 |
六、知假买假的公共治理 | 第42-53页 |
(一) 立法修正 | 第42-45页 |
(二)行政监管 | 第45-48页 |
(三)社会共治 | 第48-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