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相互协调的理论与机理分析 | 第23-29页 |
2.1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 | 第23-24页 |
2.2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 | 第24-27页 |
2.2.1 理论模型Ⅰ :劳动者素质对生产技术的内在作用 | 第24-26页 |
2.2.2 理论模型Ⅱ:生产技术对劳动者素质的内在作用 | 第26-27页 |
2.3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动态协调机理 | 第27-29页 |
第3章 我国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性度量 | 第29-37页 |
3.1 劳动者素质的度量 | 第29-32页 |
3.2 生产技术的度量 | 第32-34页 |
3.3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发展度的度量 | 第34-37页 |
第4章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第37-51页 |
4.1 我国劳动者素质的现状及问题 | 第37-43页 |
4.1.1 我国劳动者素质总体现状及问题 | 第37-39页 |
4.1.2 分区域劳动者素质现状及问题 | 第39-43页 |
4.2 生产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 第43-49页 |
4.2.1 我国生产技术总体现状及问题 | 第43-44页 |
4.2.2 分区域生产技术总体现状及问题 | 第44-49页 |
4.3 中国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相互协调的现状及问题 | 第49-51页 |
第5章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相互作用实证 | 第51-67页 |
5.1 劳动者素质对生产技术的实证研究 | 第51-54页 |
5.1.1 变量选择、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第51-52页 |
5.1.2 计量模型选择 | 第52-53页 |
5.1.3 实证结果 | 第53-54页 |
5.2 生产技术对劳动者素质的实证研究 | 第54-60页 |
5.2.1 变量选择、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第54-55页 |
5.2.2 计量模型选择 | 第55-57页 |
5.2.3 实证结果 | 第57-60页 |
5.3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60-67页 |
5.3.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60-61页 |
5.3.2 模型设定和相关检验 | 第61-63页 |
5.3.3 计量回归和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67-70页 |
6.1 提升劳动者素质的对策 | 第67页 |
6.2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对策 | 第67-68页 |
6.3 提高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性的对策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附录 B | 第78-81页 |
附录 C | 第81-84页 |
附录 D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