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劳动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我国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19页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4-16页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第16-19页
        1.2.3 文献述评第19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3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21页
        1.3.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3.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2-23页
第2章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相互协调的理论与机理分析第23-29页
    2.1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第23-24页
    2.2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第24-27页
        2.2.1 理论模型Ⅰ :劳动者素质对生产技术的内在作用第24-26页
        2.2.2 理论模型Ⅱ:生产技术对劳动者素质的内在作用第26-27页
    2.3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动态协调机理第27-29页
第3章 我国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性度量第29-37页
    3.1 劳动者素质的度量第29-32页
    3.2 生产技术的度量第32-34页
    3.3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发展度的度量第34-37页
第4章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第37-51页
    4.1 我国劳动者素质的现状及问题第37-43页
        4.1.1 我国劳动者素质总体现状及问题第37-39页
        4.1.2 分区域劳动者素质现状及问题第39-43页
    4.2 生产技术的现状及问题第43-49页
        4.2.1 我国生产技术总体现状及问题第43-44页
        4.2.2 分区域生产技术总体现状及问题第44-49页
    4.3 中国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相互协调的现状及问题第49-51页
第5章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相互作用实证第51-67页
    5.1 劳动者素质对生产技术的实证研究第51-54页
        5.1.1 变量选择、数据的来源与处理第51-52页
        5.1.2 计量模型选择第52-53页
        5.1.3 实证结果第53-54页
    5.2 生产技术对劳动者素质的实证研究第54-60页
        5.2.1 变量选择、数据的来源与处理第54-55页
        5.2.2 计量模型选择第55-57页
        5.2.3 实证结果第57-60页
    5.3 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协调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60-67页
        5.3.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第60-61页
        5.3.2 模型设定和相关检验第61-63页
        5.3.3 计量回归和结果分析第63-67页
第6章 政策建议第67-70页
    6.1 提升劳动者素质的对策第67页
    6.2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对策第67-68页
    6.3 提高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技术的协调性的对策第68-70页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7-78页
附录 B第78-81页
附录 C第81-84页
附录 D第84-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度环境、董事会稳定性和管理层业绩预告
下一篇:双边平台策略性投资决策与定价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