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2章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PPP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理论分析 | 第25-3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1.1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 第25-26页 |
2.1.2 PPP的内涵和特征 | 第26-27页 |
2.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PPP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2.2.1 有效供给理论 | 第28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8-29页 |
2.2.3 公用事业民营化理论 | 第29-30页 |
2.2.4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30-31页 |
2.2.5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1-32页 |
2.3 PPP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必要性分析 | 第32-35页 |
2.3.1 它是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间职能关系的客观要求 | 第32-33页 |
2.3.2 它是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的本质要求 | 第33-34页 |
2.3.3 它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具体要求 | 第34-35页 |
第3章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PPP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分析 | 第35-49页 |
3.1 池州市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设施购买服务案例介绍 | 第35-37页 |
3.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池州PPP项目的实践价值分析 | 第37-40页 |
3.2.1 不断强化供给侧改革力度以创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第38页 |
3.2.2 力促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以确立公平的市场进出机制 | 第38-39页 |
3.2.3 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 第39页 |
3.2.4 拓宽公共产品供给的融资渠道以形成投融资机制 | 第39-40页 |
3.3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池州PPP项目的不足分析 | 第40-44页 |
3.3.1 PPP管理机构尚未建立 | 第40-41页 |
3.3.2 公众参与程度较低 | 第41-42页 |
3.3.3 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42页 |
3.3.4 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42-43页 |
3.3.5 PPP治理体制不完善 | 第43-44页 |
3.4 池州PPP项目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44-49页 |
3.4.1 供给端发力不充足 | 第44-45页 |
3.4.2 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 | 第45-46页 |
3.4.3 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 | 第46-47页 |
3.4.4 PPP项目运行机制不健全 | 第47页 |
3.4.5 法律法规阙如 | 第47-49页 |
第4章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国外PPP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经验借鉴 | 第49-55页 |
4.1 国外PPP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概况 | 第49-52页 |
4.1.1 美国模式 | 第49-50页 |
4.1.2 英国模式 | 第50-51页 |
4.1.3 法国模式 | 第51-52页 |
4.1.4 加拿大模式 | 第52页 |
4.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国外PPP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启示 | 第52-55页 |
4.2.1 立法先行是原则 | 第52-53页 |
4.2.2 促进竞争是核心 | 第53页 |
4.2.3 公众参与是关键 | 第53-54页 |
4.2.4 完善监管是保障 | 第54-55页 |
第5章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完善PPP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政策建议 | 第55-61页 |
5.1 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 第55-56页 |
5.2 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促进公平竞争 | 第56-57页 |
5.3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 第57-58页 |
5.3.1 设置专门的PPP管理机构 | 第57页 |
5.3.2 合理定位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 第57-58页 |
5.4 创新PPP项目管理运行机制 | 第58-60页 |
5.4.1 构建有效的动态激励机制 | 第58页 |
5.4.2 完善监督机制 | 第58-59页 |
5.4.3 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 第59-60页 |
5.5 保障公民权益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