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12-22页 |
一、问题的界定 | 第12页 |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21-22页 |
第一章 社工介入家事审判创新机制的现状 | 第22-28页 |
第一节 家事审判创新机制的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一、家事审判的改革要求 | 第22-23页 |
二、家事审判创新机制的实践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社工介入家事审判创新机制的现状 | 第24-28页 |
一、社工在家事调解机制中的介入 | 第24-25页 |
二、社工在家事审判机制中的介入 | 第25-26页 |
三、社工在家事辅助机制中的介入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家事审判创新机制的现实需要与社工介入的专业优势 | 第28-39页 |
第一节 家事审判创新机制对社工介入的现实需要 | 第28-34页 |
一、职责要求价值无涉 | 第28-29页 |
二、法官缺乏专业知识 | 第29-31页 |
三、法官时间精力受限 | 第31-32页 |
四、工作人员数量不足 | 第32-34页 |
第二节 社工介入家事审判创新机制的专业优势 | 第34-39页 |
一、社工角色的多样性 | 第34-35页 |
二、助人理念的贴合性 | 第35-36页 |
三、知识技巧的匹配性 | 第36-37页 |
四、人员设置的灵活性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社工介入家事审判创新机制的互动路径设计 | 第39-49页 |
第一节 互动路径一:社工支持性介入 | 第39-42页 |
一、社工支持性介入的含义 | 第39页 |
二、社工支持性介入的实现方式 | 第39-40页 |
三、社工支持性介入的优劣分析 | 第40-42页 |
第二节 互动路径二:社工补充性介入 | 第42-45页 |
一、社工补充性介入的含义 | 第42页 |
二、社工补充性介入的实现方式 | 第42-44页 |
三、社工补充性介入的优劣分析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互动路径三:社工替代性介入 | 第45-49页 |
一、社工替代性介入的含义 | 第45页 |
二、社工替代性介入的实现方式 | 第45-46页 |
三、社工替代性介入的优劣分析 | 第46-49页 |
第四章 社工介入家事审判创新机制的实践路径设计 | 第49-66页 |
第一节 社工介入家事审判创新机制的顶层设计 | 第49-51页 |
一、社工介入家事审判创新机制的立法设计 | 第49-50页 |
二、社工介入家事审判创新机制的政策指导 | 第50-51页 |
第二节 社工介入家事调解机制的实践路径 | 第51-54页 |
一、社工介入家事调解机制的角色 | 第51-52页 |
二、社工介入家事调解机制的阶段 | 第52-53页 |
三、社工介入家事调解机制的管理 | 第53-54页 |
第三节 社工介入家事审判机制的实践路径 | 第54-58页 |
一、社工介入依职权调查取证机制 | 第54-55页 |
二、社工介入人身安全保护机制 | 第55-56页 |
三、社工介入独立代理人机制 | 第56-58页 |
第四节 社工介入家事辅助机制的实践路径 | 第58-66页 |
一、社工介入家事调查机制 | 第59-61页 |
二、社工介入心理干预机制 | 第61-63页 |
三、社工介入回访关怀机制 | 第63-66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访谈提纲一(家事法官、书记员) | 第70-71页 |
访谈提纲二(机构社工)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