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体育理论论文--体育教育论文--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论文

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参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意向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2-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1 理论意义第13-14页
        1.2.2 现实意义第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20页
    2.1 志愿服务第14-16页
        2.1.1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第14-15页
        2.1.2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第15-16页
    2.2 志愿服务意向第16-19页
        2.2.1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第16-17页
        2.2.2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第17-19页
    2.3 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第19页
    2.4 研究述评第19-20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0-30页
    3.1 研究对象第20-21页
        3.1.1 调查总体第20页
        3.1.2 调查样本第20-21页
    3.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3.2.1 文献研究法第21页
        3.2.2 问卷调查法第21页
        3.2.3 统计分析法第21-22页
    3.3 研究工具第22-25页
        3.3.1 开放式问卷第22-23页
        3.3.2 结构式问卷第23-25页
    3.4 研究步骤第25页
        3.4.1 发放开放式问卷第25页
        3.4.2 发放结构式问卷第25页
    3.5 资料处理与统计方法第25-28页
        3.5.1 资料处理第25-28页
        3.5.2 统计方法第28页
    3.6 问卷信度分析结果第28-29页
    3.7 问卷效度分析结果第29-30页
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0-55页
    4.1 理论基础——计划行为理论第30-37页
        4.1.1 计划行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30-33页
        4.1.2 计划行为理论的概念解释第33-35页
        4.1.3 计划行为理论的应用第35-36页
        4.1.4 计划行为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第36-37页
    4.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第37-38页
    4.3 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8-42页
        4.3.1 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意向第38页
        4.3.2 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意向的影响因素第38-42页
    4.4 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分别与其构成信念之间的关系第42-48页
        4.4.1 态度与行为信念、结果评价之间的关系第42-44页
        4.4.2 主观规范与规范信念、依从动机之间的关系第44-46页
        4.4.3 知觉行为控制与控制信念、知觉力量之间的关系第46-48页
    4.5 外在变量不同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上的差异第48-53页
        4.5.1 年级对各信念的差异分析第48-49页
        4.5.2 性别对各信念的差异分析第49-51页
        4.5.3 政治面貌对各信念的差异分析第51-52页
        4.5.4 是否有志愿服务经历对各信念的差异分析第52-53页
    4.6 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意向模型建立第53-55页
        4.6.1 各重要变量与行为意向的关系第53-54页
        4.6.2 各重要变量与构成信念之间的关系第54-55页
5 结论与建议第55-60页
    5.1 结论第55-56页
    5.2 建议第56-58页
    5.3 研究的贡献与局限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附录第63-68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北京市滑雪场运营研究
下一篇:恒定负荷和变化负荷对卧推和硬拉最大力量的影响--以篮球运动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