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2-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2.1 志愿服务 | 第14-16页 |
2.1.1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1.2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2 志愿服务意向 | 第16-19页 |
2.2.1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2.2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2.3 体育赛事志愿服务 | 第19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3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3.1.1 调查总体 | 第20页 |
3.1.2 调查样本 | 第20-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3.2.1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21页 |
3.2.3 统计分析法 | 第21-22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2-25页 |
3.3.1 开放式问卷 | 第22-23页 |
3.3.2 结构式问卷 | 第23-25页 |
3.4 研究步骤 | 第25页 |
3.4.1 发放开放式问卷 | 第25页 |
3.4.2 发放结构式问卷 | 第25页 |
3.5 资料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25-28页 |
3.5.1 资料处理 | 第25-28页 |
3.5.2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3.6 问卷信度分析结果 | 第28-29页 |
3.7 问卷效度分析结果 | 第29-30页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0-55页 |
4.1 理论基础——计划行为理论 | 第30-37页 |
4.1.1 计划行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30-33页 |
4.1.2 计划行为理论的概念解释 | 第33-35页 |
4.1.3 计划行为理论的应用 | 第35-36页 |
4.1.4 计划行为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 第36-37页 |
4.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 | 第37-38页 |
4.3 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2页 |
4.3.1 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意向 | 第38页 |
4.3.2 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意向的影响因素 | 第38-42页 |
4.4 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分别与其构成信念之间的关系 | 第42-48页 |
4.4.1 态度与行为信念、结果评价之间的关系 | 第42-44页 |
4.4.2 主观规范与规范信念、依从动机之间的关系 | 第44-46页 |
4.4.3 知觉行为控制与控制信念、知觉力量之间的关系 | 第46-48页 |
4.5 外在变量不同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上的差异 | 第48-53页 |
4.5.1 年级对各信念的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4.5.2 性别对各信念的差异分析 | 第49-51页 |
4.5.3 政治面貌对各信念的差异分析 | 第51-52页 |
4.5.4 是否有志愿服务经历对各信念的差异分析 | 第52-53页 |
4.6 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意向模型建立 | 第53-55页 |
4.6.1 各重要变量与行为意向的关系 | 第53-54页 |
4.6.2 各重要变量与构成信念之间的关系 | 第54-55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5-60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建议 | 第56-58页 |
5.3 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