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水河风景区双峰垭隧道岩溶涌突水预测及其环境影响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岩溶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隧道涌突水预测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隧道涌突水危险性及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条件 | 第21-29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1-24页 |
2.1.1 交通位置 | 第21页 |
2.1.2 气象 | 第21-22页 |
2.1.3 水文 | 第22-23页 |
2.1.4 地形地貌 | 第23-24页 |
2.2 地质概况 | 第24-29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24-26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26-29页 |
第3章 研究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49页 |
3.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 | 第29-30页 |
3.2 隧址区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 | 第30-38页 |
3.2.1 主要岩溶形态及空间分布 | 第30-34页 |
3.2.2 岩溶发育特征 | 第34-35页 |
3.2.3 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 第35-38页 |
3.3 隧址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 第38-45页 |
3.3.1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第38-39页 |
3.3.2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 第39-42页 |
3.3.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第42-45页 |
3.4 地下分水岭的确定研究 | 第45-49页 |
3.4.1 岩溶地下水连通示踪试验 | 第45-47页 |
3.4.2 流量比例及地下分水岭分析 | 第47-49页 |
第4章 双峰垭隧道岩溶涌水量预测及危险性评价 | 第49-80页 |
4.1 隧道涌突水部位分析 | 第49-53页 |
4.2 隧道涌水量预测 | 第53-63页 |
4.2.1 预测方法 | 第53-54页 |
4.2.2 参数取值 | 第54页 |
4.2.3 双峰垭隧道涌水量计算分段 | 第54-62页 |
4.2.4 双峰垭隧道涌水量预测评价 | 第62-63页 |
4.3 隧道渗流场模拟预测 | 第63-75页 |
4.3.1 模型的建立 | 第63-67页 |
4.3.2 模型校验 | 第67页 |
4.3.3 天然渗流场模拟结果与初步分析 | 第67-68页 |
4.3.4 隧道排水条件下的渗流场分析 | 第68-75页 |
4.4 隧道涌水量预测结果及评价 | 第75-76页 |
4.5 隧道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 第76-80页 |
4.5.1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76-77页 |
4.5.2 隧道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第5章 线路比选及对诺水河风景区环境影响 | 第80-85页 |
5.1 基于解析方法的影响范围预测 | 第80-81页 |
5.2 诺水河风景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 第81-83页 |
5.2.1 景观概况及区域位置关系 | 第81-82页 |
5.2.2 对诺水河风景区岩溶景观影响评价 | 第82-83页 |
5.3 隧道线路综合评价及推荐方案 | 第83-84页 |
5.4 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和建议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