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掘进、导巷与支护论文

炭质千枚岩隧道模型试验及支护结构优化研究--以汶马高速米亚罗3#隧道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前言第11-25页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第13-21页
        1.2.1 软岩的定义及分类第13-15页
        1.2.2 隧道开挖及支护物理模拟试验第15-19页
        1.2.3 软岩隧道开挖及支护数值模拟第19-20页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2-25页
第2章 工程区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第25-32页
    2.1 地形地貌第25-26页
    2.2 地层岩性第26-27页
    2.3 地质构造第27-29页
    2.4 新构造运动第29-30页
    2.5 气象水文特征第30-32页
        2.5.1 气象特征第30页
        2.5.2 水文特征第30-32页
第3章 米亚罗3第32-53页
    3.1 隧道基本特征第32-38页
        3.1.1 隧道围岩工程地质条件第32-35页
        3.1.2 隧道现有支护体系特征第35-36页
        3.1.3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第36-38页
    3.2 隧道变形破坏监控量测结果分析第38-43页
        3.2.1 监控量测目的第38页
        3.2.2 监控量测设计原则第38-39页
        3.2.3 监控量测内容第39-40页
        3.2.4 监测方案及埋设记录第40页
        3.2.5 典型灾害断面监控量测成果分析第40-43页
    3.3 炭质千枚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第43-49页
        3.3.1 试验概述第43页
        3.3.2 单轴压缩试验第43-45页
        3.3.3 直剪试验第45-46页
        3.3.4 三轴压缩试验第46-49页
        3.3.5 炭质千枚岩物理力学参数第49页
    3.4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第49-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炭质千枚岩隧道支护结构优化数值分析第53-62页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3-54页
        4.1.1 计算参数选取第53页
        4.1.2 本构模型及屈服准则第53-54页
        4.1.3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第54页
    4.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54-61页
        4.2.1 喷层厚度优化效果分析第54-56页
        4.2.2 锚杆长度及间距优化效果分析第56-58页
        4.2.3 钢拱架间距优化效果分析第58-60页
        4.2.4 二次衬砌优化效果分析第60-61页
    4.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炭质千枚岩隧道开挖及支护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第62-88页
    5.1 模型试验相似关系确定第62-66页
        5.1.1 相似的概念第62页
        5.1.2 相似三定理第62-63页
        5.1.3 模型试验相似指标的确定第63-66页
    5.2 围岩及支护结构的相似材料第66-69页
        5.2.1 围岩模型第66-67页
        5.2.2 喷射混凝土第67-68页
        5.2.3 模筑混凝土第68-69页
        5.2.4 钢筋网第69页
        5.2.5 钢拱架第69页
    5.3 模型试验装置及量测系统第69-74页
        5.3.1 模型试验装置及边界条件第69-71页
        5.3.2 量测系统第71-74页
        5.3.3 模型试验步骤第74页
    5.4 模型试验过程及支护优化分析第74-86页
        5.4.1 喷层厚度优化第74-78页
        5.4.2 钢拱架间距优化第78-83页
        5.4.3 二次衬砌厚度优化第83-86页
    5.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结论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力作用下隧道岩爆特征及其预测方法研究--以桑珠岭隧道为例
下一篇:诺水河风景区双峰垭隧道岩溶涌突水预测及其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