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0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一、关于少先队的组织及其教育的研究 | 第10-13页 |
二、关于少先队活动的研究 | 第13-16页 |
三、关于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 | 第16-17页 |
四、关于少先队活动的道德教育意蕴的研究 | 第17-18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少先队活动 | 第19页 |
二、道德教育意蕴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促进儿童的道德品质养成是少先队活动的必然 | 第21-25页 |
第一节 促进儿童的道德品质养成是少先队活动的应有之义 | 第21-22页 |
一、少年儿童时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期 | 第21-22页 |
二、道德养成是少先队活动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第二节 促进儿童的道德品质养成是少先队活动的可行之实 | 第22-25页 |
一、契合道德品质养成的根本原则 | 第23-24页 |
二、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要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少先队活动的道德教育意蕴及其实现条件 | 第25-30页 |
第一节 少先队活动的道德教育意蕴 | 第25-28页 |
一、有利队员处理个人生活 | 第25-26页 |
二、帮助队员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 第26-27页 |
三、引导队员树立集体观念 | 第27页 |
四、引领队员保护大自然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实现少先队活动道德教育意蕴的条件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当前少先队活动道德教育意蕴发挥的困境 | 第30-41页 |
第一节 道德教育意蕴发挥的外部保障不到位 | 第30-31页 |
一、学校的执行力度不够,影响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 第30-31页 |
二、家长的参与度不高,影响道德教育效果的延伸 | 第31页 |
第二节 道德教育协作资源的开发强度不够 | 第31-33页 |
一、对其他教学活动的道德教育因素的利用有待加强 | 第31-32页 |
二、对社区道德教育资源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 第32-33页 |
第三节 道德教育意蕴发挥过程的程式化色彩过浓 | 第33-36页 |
一、对道德教育目标的落实不到位 | 第33-34页 |
二、对仪式实质的把握不够充分 | 第34-35页 |
三、缺乏活动美感的延伸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活动主体的主体意识不明晰 | 第36-41页 |
一、少先队员的主人翁地位被弱化 | 第37-38页 |
二、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角色模糊 | 第38-41页 |
第五章 少先队活动道德教育意蕴发挥的优化途径 | 第41-58页 |
第一节 加大外部支持的力度,保障道德教育的实施 | 第41-42页 |
一、加大执行力度,贯彻落实国家政策 | 第41-42页 |
二、加强家校联系,巩固道德教育效果 | 第42页 |
第二节 加强对资源的研发,激活道德教育活动的源泉 | 第42-46页 |
一、开发校内资源,综合运用各类道德教育资源 | 第43-44页 |
二、联合社区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道德教育功能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关注少先队活动的过程,确保道德教育价值的发挥 | 第46-50页 |
一、提倡多元评价,细化落实活动目标 | 第46-47页 |
二、加强仪式教育,激发队员的道德情怀 | 第47-48页 |
三、呈现活动美感,融合升华情感体验 | 第48-50页 |
第四节 重视主体意识的培养,增强道德主体的自觉性 | 第50-58页 |
一、切合队员的身心发展水平,彰显主人翁地位 | 第50-54页 |
二、准确定位辅导员的专业角色,强化专业素质 | 第54-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