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玻璃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离子与电子辐照对硼硅酸盐玻璃机械性能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8页
    1.1 核能可持续发展第11-12页
    1.2 高放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23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14-19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19-23页
    1.4 本工作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28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28-58页
    2.1 高放废物与辐照来源第28-32页
        2.1.1 放射性废物第28-29页
        2.1.2 高放废液及其性质第29-32页
    2.2 高放废物固化方式第32-35页
        2.2.1 固化方式简介第32-33页
        2.2.2 人造岩石固化第33-34页
        2.2.3 玻璃固化第34-35页
    2.3 硼硅酸盐玻璃及其性质第35-39页
        2.3.1 玻璃的分类第35-36页
        2.3.2 形成玻璃的物质第36-37页
        2.3.3 玻璃的结构第37-38页
        2.3.4 硼硅酸盐玻璃的机械性能第38-39页
    2.4 硼硅酸盐玻璃的辐照损伤效应第39-54页
        2.4.1 玻璃固化体辐照剂量第39-41页
        2.4.2 辐照损伤的研究方法第41-43页
        2.4.3 辐照损伤效应第43-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第三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第58-71页
    3.1 样品信息第58-59页
    3.2 辐照实验设计第59-63页
        3.2.1 H离子辐照实验第59-60页
        3.2.2 He离子辐照实验第60-61页
        3.2.3 重离子辐照实验第61-62页
        3.2.4 电子辐照实验第62-63页
    3.3 样品测试分析第63-69页
        3.3.1 微区拉曼光谱第63-65页
        3.3.2 纳米压痕测试第65-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1-114页
    4.1 铝钠硼硅酸盐玻璃实验结果分析第71-83页
        4.1.1 拉曼光谱结果第71-75页
        4.1.2 纳米压痕结果第75-76页
        4.1.3 分析与讨论第76-82页
        4.1.4 小结第82-83页
    4.2 高硼硅酸盐玻璃实验结果分析第83-94页
        4.2.1 重离子辐照引起玻璃机械性能的变化第83-87页
        4.2.2 电子辐照引起玻璃机械性能的变化第87-89页
        4.2.3 分析与讨论第89-92页
        4.2.4 小结第92-94页
    4.3 钠硼硅酸盐玻璃实验结果分析第94-110页
        4.3.1 Xe离子辐照引起玻璃机械性能的变化第95-98页
        4.3.2 He离子辐照引起玻璃机械性能的变化第98-101页
        4.3.3 Kr离子辐照引起玻璃机械性能的变化第101-103页
        4.3.4 电子辐照引起玻璃机械性能的变化第103-105页
        4.3.5 分析与讨论第105-109页
        4.3.6 小结第109-110页
    4.4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4页
第五章 影响硼硅酸盐玻璃机械性能的因素第114-130页
    5.1 电离能量沉积对玻璃机械性能的影响第114-119页
        5.1.1 NBS玻璃电子辐照效应分析第114-116页
        5.1.2 分析与讨论第116-118页
        5.1.3 小结第118-119页
    5.2 核能量沉积对玻璃机械性能的影响第119-124页
        5.2.1 重离子辐照的HBS玻璃机械性能分析第120-122页
        5.2.2 分析与讨论第122-123页
        5.2.3 小结第123-124页
    5.3 测试方法对玻璃机械性能研究的影响第124-128页
        5.3.1 测试方法对比第124-126页
        5.3.2 分析与讨论第126-127页
        5.3.3 小结第127-128页
    5.4 本章小结第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0-132页
    6.1 本工作主要结论第130-131页
    6.2 展望第131-132页
简历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生长调控机制研究--Rv1495与DNA拓扑异构酶Ⅰ以及DNA糖基转移酶与ParA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一篇: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新城人口容量空间分析及其规划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