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第一部分:实验研究 | 第16-2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1.2 药物及处理 | 第16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1.4 仪器设备及易耗器材 | 第16-1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2.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案 | 第17页 |
2.2 标本采集及处理 | 第17-18页 |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18-20页 |
2.3.1 一般情况 | 第18页 |
2.3.2 生化指标检测 | 第18页 |
2.3.3 血清纤维化指标检测 | 第18-19页 |
2.3.4 肝组织羟脯氨酸(Hyp)测定 | 第19页 |
2.3.5 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测 | 第19-20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20页 |
3 结果 | 第20-29页 |
3.1 各组大鼠体重及肝脏指数的比较 | 第20-22页 |
3.1.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的变化 | 第20页 |
3.1.2 各组大鼠体重的比较 | 第20-21页 |
3.1.3 各组大鼠肝脏重量与肝脏指数的比较 | 第21-22页 |
3.2 各组肝功能比较 | 第22-23页 |
3.2.1 各组血清ALT及AST水平比较 | 第22页 |
3.2.2 各组血清TBiL水平比较 | 第22-23页 |
3.2.3 各组血清ALB、GLB水平比较 | 第23页 |
3.3 各组血清纤维化指标水平比较 | 第23-25页 |
3.3.1 各组血清HA、LN水平比较 | 第23-24页 |
3.3.2 各组血清PC-Ⅲ、Ⅳ-C水平比较 | 第24-25页 |
3.4 各组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的比较 | 第25页 |
3.5 肝脏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25-29页 |
3.5.1 肝脏大体形态 | 第25页 |
3.5.2 HE染色结果 | 第25-26页 |
3.5.3 肝组织病理评分情况 | 第26-29页 |
第二部分:讨论 | 第29-51页 |
1、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评价 | 第29-31页 |
2、阳性药物的选择 | 第31-32页 |
3、观察指标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 第32-35页 |
3.1 生化相关指标 | 第32-33页 |
3.2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 第33-34页 |
3.3 肝组织羟脯氨酸(Hyp)指标 | 第34-35页 |
4、西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和治疗 | 第35-42页 |
4.1 肝纤维化病因及分型的认识 | 第35-37页 |
4.1.1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 | 第35页 |
4.1.2 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 | 第35-36页 |
4.1.3 药物性肝炎肝纤维化 | 第36页 |
4.1.4 慢性血吸虫性肝纤维化 | 第36页 |
4.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 | 第36-37页 |
4.1.6 自身免疫性肝纤维化 | 第37页 |
4.2 西医对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 第37-40页 |
4.2.1 胞外基质与肝纤维化 | 第37-38页 |
4.2.2 细胞与肝纤维化 | 第38页 |
4.2.3 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 | 第38-39页 |
4.3.1 促进肝纤维化的因子 | 第39-40页 |
4.3.1.1 肿瘤坏死因子(TNF) | 第39页 |
4.3.1.2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 第39页 |
4.3.1.3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 第39-40页 |
4.3.2 抑制肝纤维化的因子 | 第40页 |
4.3.2.1 干扰素-γ(IFN-γ) | 第40页 |
4.3.2.2 白介素-10(IL-10) | 第40页 |
4.3 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 | 第40-42页 |
4.3.1 祛除致病因子 | 第41页 |
4.3.2 抑制HCS的激活和增殖 | 第41页 |
4.3.3 抑制ECM的分泌与合成 | 第41-42页 |
4.3.4 诱导HSC凋亡 | 第42页 |
4.3.5 加速ECM的降解 | 第42页 |
5、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第42-46页 |
5.1 中医对病名的认识 | 第42-43页 |
5.2 中医对肝脏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 | 第43页 |
5.3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3-45页 |
5.3.1 气虚血瘀 | 第44页 |
5.3.2 瘀血内阻 | 第44页 |
5.3.3 湿热疫毒 | 第44-45页 |
5.3.4 痰瘀阻络 | 第45页 |
5.4 中医复方药对肝纤维化的治疗 | 第45-46页 |
6、导师的学术观点 | 第46-51页 |
6.1 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46-47页 |
6.1.1 正气不足是本病的内在基础 | 第46-47页 |
6.1.2 肝血瘀滞是病情发展的关键 | 第47页 |
6.2 组方分析 | 第47-48页 |
6.3 药味分析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48-51页 |
6.3.1 人参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48-49页 |
6.3.1.1 人参皂苷Rb1抗纤维化的研究 | 第48页 |
6.3.1.2 人参皂苷Rg1抗纤维化的研究 | 第48-49页 |
6.3.2 丹参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49-51页 |
6.3.2.1 丹参酮抗纤维化的研究 | 第49-50页 |
6.3.2.2 丹参酚酸抗纤维化的研究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附件 | 第61-70页 |
附件一:文献综述 | 第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附件三:各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结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