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一) 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1-12页 |
(二) 个人研究方向与研究兴趣 | 第12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1页 |
(一) 蒙古族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二)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三) 民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 民俗文化 | 第21-22页 |
(二) 蒙古族民俗文化 | 第22页 |
(三) 课程资源 | 第22页 |
(四) 语文课程资源 | 第22-2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一) 问卷调查法 | 第23页 |
(二) 访谈法 | 第23-24页 |
(三) 文本分析法 | 第24-25页 |
第一章 蒙古族民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及作用 | 第25-40页 |
第一节 蒙古族民俗文化概述 | 第25-31页 |
一、民俗文化与蒙古族民俗文化 | 第25-26页 |
二、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维度 | 第26-31页 |
第二节 语文课程资源概述 | 第31-33页 |
一、课程资源与语文课程资源 | 第31-32页 |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 | 第32页 |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 第32-33页 |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33页 |
第三节 蒙古族民俗文化可供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 第33-37页 |
一、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知识价值 | 第33-34页 |
二、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德育价值 | 第34-36页 |
三、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开发和利用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作用 | 第37-40页 |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 第37-38页 |
二、有利于传承与发扬蒙古族民俗文化 | 第38-39页 |
三、有利于增强多元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包容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40-57页 |
第一节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概况 | 第40-41页 |
一、学校基本情况 | 第40-41页 |
二、教师及学生情况 | 第41页 |
第二节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方法 | 第41-43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41-42页 |
二、测试样本班级情况描述 | 第42页 |
三、调查方法 | 第42-43页 |
第三节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3-57页 |
一、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二、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三、调查总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蒙古族民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策略探索 | 第57-76页 |
第一节 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案例 | 第57-65页 |
一、蒙古族民俗文化在阅读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 第57-59页 |
二、蒙古族民俗文化在习作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 第59-62页 |
三、蒙古族民俗文化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 第62-64页 |
四、蒙古族民俗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 第64-65页 |
第二节 开发和利用的原则 | 第65-67页 |
一、开放性原则 | 第66页 |
二、多样性原则 | 第66页 |
三、一分为二原则 | 第66-67页 |
四、分清主次原则 | 第67页 |
第三节 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 第67-70页 |
一、立足教材,援引课外 | 第68-69页 |
二、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民俗文化建设 | 第69-70页 |
三、多媒体手段与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 | 第70页 |
四、重视家庭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 第70页 |
第四节 对学校的要求 | 第70-72页 |
一、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 第71页 |
二、要根据语文课程和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 第71-72页 |
三、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 第72页 |
四、要促使教师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探索 | 第72页 |
第五节 对教师的要求 | 第72-76页 |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 第73页 |
二、提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 第73-74页 |
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74页 |
四、发挥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