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5-2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6页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3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第2章 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理论基础 | 第27-38页 |
2.1 脆弱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27-28页 |
2.1.1 脆弱性的概念 | 第27页 |
2.1.2 脆弱性的构成要素 | 第27-28页 |
2.2 能源供给系统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 第28-33页 |
2.2.1 能源供给系统内涵 | 第28-29页 |
2.2.2 能源供给系统现状 | 第29-33页 |
2.3 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的概念及相关介绍 | 第33-37页 |
2.3.1 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的概念界定 | 第33-34页 |
2.3.2 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研究尺度及特征 | 第34-35页 |
2.3.3 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2.3.4 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与稳定性的比较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现状评价 | 第38-48页 |
3.1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41页 |
3.1.1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8-39页 |
3.1.2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 第39-41页 |
3.2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现状评价及分析 | 第41-47页 |
3.2.1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简介 | 第41-44页 |
3.2.2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现状评价结果 | 第44-45页 |
3.2.3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现状评价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动态演进分析 | 第48-74页 |
4.1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演进过程数据准备 | 第48-50页 |
4.1.1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演进过程指标权重确定 | 第48-49页 |
4.1.2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演进过程计算结果 | 第49-50页 |
4.2 三维视角下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演进模型构建 | 第50-52页 |
4.2.1 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演进模型适用层面 | 第50-51页 |
4.2.2 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演进模型的功能 | 第51页 |
4.2.3 构建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演进模型的三维视角 | 第51-52页 |
4.3 三维视角下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演进分析 | 第52-64页 |
4.3.1 速度维 | 第53-54页 |
4.3.2 程度维 | 第54-58页 |
4.3.3 类型维 | 第58-63页 |
4.3.4 三维视角下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演进结果汇总 | 第63-64页 |
4.3.5 演进规律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 | 第64页 |
4.4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预测分析 | 第64-72页 |
4.4.1 预测方法简介 | 第64-66页 |
4.4.2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数据训练与预测结果 | 第66-68页 |
4.4.3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发展趋势预测 | 第68-71页 |
4.4.4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程度变化预测 | 第71-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省域能源供给系统脆弱性改善途径 | 第74-78页 |
5.1 需及时调整能源政策 | 第74-75页 |
5.2 分地区对脆弱性程度相同的省域进行统一管理 | 第75-76页 |
5.3 各省域根据自身脆弱性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改善措施 | 第76-77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附录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