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产业结构转型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老工业基地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国外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案例比较 | 第21-33页 |
2.1 国外老工业基地案例选取与分类 | 第21页 |
2.2 国外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成功案例 | 第21-29页 |
2.2.1 英国伯明翰工业区 | 第21-23页 |
2.2.2 德国鲁尔工业区 | 第23-25页 |
2.2.3 美国匹茨堡工业区 | 第25-27页 |
2.2.4 法国洛林工业区 | 第27-29页 |
2.3 国外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失败案例 | 第29-31页 |
2.3.1 美国底特律工业区 | 第29-30页 |
2.3.2 前苏联巴库工业区 | 第30-31页 |
2.4 国外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案例的启示 | 第31-32页 |
2.4.1 “锈带复兴”的成功经验 | 第31-32页 |
2.4.2 产业结构转型失败的教训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变及“新常态”下存在的问题 | 第33-50页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3-35页 |
3.1.1 “新常态”概念界定 | 第33-34页 |
3.1.2 产业结构转型概念界定 | 第34-35页 |
3.2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总体概况 | 第35-41页 |
3.2.1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历史概况 | 第35-36页 |
3.2.2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特征 | 第36-39页 |
3.2.3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形成原因 | 第39-41页 |
3.3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 第41-46页 |
3.3.1 产业结构演进的SSM模型构建 | 第41-42页 |
3.3.2 基于三阶段的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 第42-46页 |
3.4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3.4.1 三次产业增速逐渐回落 | 第47页 |
3.4.2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 第47-48页 |
3.4.3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动因及目标 | 第50-57页 |
4.1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动因 | 第50-53页 |
4.1.1 基于国际层面的产业结构转型动因 | 第50-51页 |
4.1.2 基于国内层面的产业结构转型动因 | 第51-52页 |
4.1.3 基于地区层面的产业结构转型动因 | 第52-53页 |
4.2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目标 | 第53-55页 |
4.2.1 “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合理化 | 第53-54页 |
4.2.2 “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 | 第54-55页 |
4.3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动因与目标关系 | 第55-56页 |
4.3.1 转型动因与目标间因果关系 | 第55-56页 |
4.3.2 转型动因与目标间相互作用 | 第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阻滞 | 第57-69页 |
5.1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阻滞因素识别 | 第57-59页 |
5.2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阻滞方式 | 第59-62页 |
5.2.1 外部因素的阻滞方式 | 第59-60页 |
5.2.2 内部因素的阻滞方式 | 第60-62页 |
5.3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阻滞程度 | 第62-68页 |
5.3.1 模型原理及变量说明 | 第62页 |
5.3.2 BMA模型构建 | 第62-64页 |
5.3.3 测度过程及模型检验 | 第64-66页 |
5.3.4 测度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突破路径 | 第69-74页 |
6.1 制度层面突破路径 | 第69-70页 |
6.1.1 体制重构 | 第69-70页 |
6.1.2 机制重构 | 第70页 |
6.2 区位层面突破路径 | 第70-71页 |
6.2.1 区内重构 | 第70-71页 |
6.2.2 区间重构 | 第71页 |
6.3 产业层面突破路径 | 第71-72页 |
6.3.1 产业链整合 | 第71-72页 |
6.3.2 产业链优化延伸 | 第72页 |
6.4 企业层面突破路径 | 第72-73页 |
6.4.1 企业价值链增值 | 第72-73页 |
6.4.2 企业综合实力提升 | 第7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