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 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黄土湿陷性基本理论 | 第17-28页 |
2.1 湿陷性黄土基本理论 | 第17-21页 |
2.1.1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 | 第17-18页 |
2.1.2 黄土湿陷性的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2.1.3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 | 第20-21页 |
2.2 黄土的湿陷性评价 | 第21-28页 |
2.2.1 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理论 | 第21-24页 |
2.2.2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机理 | 第24-25页 |
2.2.3 黄土的湿陷性评价指标 | 第25-28页 |
第三章 黄土场地自重湿陷性试验 | 第28-45页 |
3.1 湿陷起始压力理论分析 | 第28-29页 |
3.1.1 湿陷起始压力概念 | 第28页 |
3.1.2 室内固结湿陷试验原理 | 第28-29页 |
3.2 试验准备工作及试验步骤 | 第29-33页 |
3.2.1 取样场地地质情况基本简介 | 第29-32页 |
3.2.2 试验仪器简介 | 第32页 |
3.2.3 试验步骤 | 第32-33页 |
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3-38页 |
3.3.1 土样基本物理参数计算 | 第33-35页 |
3.3.2 湿陷性试验数据分析 | 第35-38页 |
3.3.3 黄土塬场地的自重湿陷量计算 | 第38页 |
3.4 取样场地室内外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38-44页 |
3.4.1 黄土试验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4.2 关于“0.015”湿陷性判定方法的讨论 | 第39-41页 |
3.4.3 室内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差异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固结状态分析及自重湿陷性评价 | 第45-71页 |
4.1 先期固结压力理论分析 | 第45-51页 |
4.1.1 先期固结压力的概念 | 第45-46页 |
4.1.2 先期固结压力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3 先期固结压力的确定方法 | 第47-51页 |
4.2 高压固结试验及自重湿陷下限的确定 | 第51-60页 |
4.2.1 试样固结试验步骤 | 第51-52页 |
4.2.2 固结试验基本计算公式 | 第52页 |
4.2.3 各深度土层的饱和自重应力计算 | 第52-54页 |
4.2.4 各深度土层固结压缩曲线绘制 | 第54-60页 |
4.3 自重湿陷量计算 | 第60-70页 |
4.3.1 各固结状态下土层孔隙性变化分析 | 第60-63页 |
4.3.2 自重湿陷量计算 | 第63-66页 |
4.3.3 自重湿陷量计算结果验证分析 | 第66-67页 |
4.3.4 饱和状态下先期固结压力与湿陷起始压力关系探讨 | 第67-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