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古建筑防火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关键性问题 | 第17-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拟解决关键性问题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论文内容安排 | 第18-22页 |
第二章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及特性分析 | 第22-4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 | 第22-28页 |
2.2.1 潜在火源危险性及识别 | 第22-23页 |
2.2.2 材料危险性 | 第23-24页 |
2.2.3 地理环境及建筑布局危险性 | 第24-26页 |
2.2.4 管理及消防配备不足的危险性 | 第26-28页 |
2.3 材性特点及火灾发展过程 | 第28-31页 |
2.3.1 木材物化基础 | 第28-30页 |
2.3.2 古建筑火灾发展基本过程 | 第30-31页 |
2.4 火灾烟气运动及扩散 | 第31-37页 |
2.4.1 烟气物理参数 | 第32-33页 |
2.4.2 烟气危害性 | 第33-34页 |
2.4.3 热-冷烟区流动计算 | 第34-37页 |
2.5 火灾荷载 | 第37-39页 |
2.5.1 火灾荷载密度 | 第37-38页 |
2.5.2 火灾荷载危险分布分析 | 第38-39页 |
2.6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火灾动力学模拟理论 | 第40-48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LES模型基本控制方程 | 第40-43页 |
3.2.1 连续方程 | 第40-41页 |
3.2.2 组分守恒方程 | 第41页 |
3.2.3 动量方程 | 第41-42页 |
3.2.4 能量与状态方程 | 第42-43页 |
3.3 湍流燃烧辐射模型 | 第43-46页 |
3.3.1 湍流运动模型 | 第43-44页 |
3.3.2 燃烧模型 | 第44-45页 |
3.3.3 热辐射及传输模型 | 第45-46页 |
3.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数值模拟及实证分析 | 第48-82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前后处理程序PyroSim+Smokeview | 第48-49页 |
4.3 模型构建与场景设定 | 第49-56页 |
4.3.1 建筑模型设置 | 第50-51页 |
4.3.2 火源功率及场景设定 | 第51-53页 |
4.3.3 网格划分 | 第53-54页 |
4.3.4 测点及切片设置 | 第54-56页 |
4.4 火灾场景一模拟分析 | 第56-64页 |
4.4.1 温度模拟分析 | 第56-59页 |
4.4.2 一氧化碳浓度分析 | 第59-61页 |
4.4.3 能见度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4.4.4 测点风速模拟分析 | 第63-64页 |
4.5 火灾场景二模拟分析 | 第64-72页 |
4.5.1 温度模拟分析 | 第64-67页 |
4.5.2 一氧化碳浓度分析 | 第67-69页 |
4.5.3 能见度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4.5.4 测点风速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4.6 火灾场景三模拟分析 | 第72-80页 |
4.6.1 温度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4.6.2 一氧化碳浓度分析 | 第75-77页 |
4.6.3 能见度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4.6.4 测点风速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4.7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党家村群落防火技术分析 | 第82-96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防火区域划分的必要性 | 第82-87页 |
5.2.1 控制区域的划分原则 | 第82-83页 |
5.2.2 防烟控烟的基本方式 | 第83-84页 |
5.2.3 防火区域多级划分方案 | 第84-87页 |
5.3 消防设备系统规划 | 第87-90页 |
5.3.1 消防用水储备与布置 | 第87-88页 |
5.3.2 常规灭火器的设置 | 第88-89页 |
5.3.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 | 第89页 |
5.3.4 极早期烟雾探测预警方案设计 | 第89-90页 |
5.4 古建筑安全疏散及逃生避难 | 第90-94页 |
5.4.1 影响人员安全疏散因素分析 | 第90-91页 |
5.4.2 疏散逃生标志设置 | 第91页 |
5.4.3 疏散逃生路径方案 | 第91-94页 |
5.5 小结 | 第94-9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