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设施园艺(保护地栽培)论文--果树设施园艺论文

延迟栽培温室葡萄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规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1 葡萄的发展概况第10-11页
        1.1.1 国外葡萄发展现状第10页
        1.1.2 国内葡萄发展现状第10-11页
    1.2 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第11-12页
        1.2.1 设施农业的定义第11页
        1.2.2 国外设施发展现状第11-12页
        1.2.3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第12页
    1.3 葡萄延迟栽培类型第12-13页
        1.3.1 利用晚熟品种的一次果进行延迟栽培第12-13页
        1.3.2 利用具有易多次结果特性品种进行延迟栽培第13页
    1.4 葡萄延迟栽培方法第13-15页
        1.4.1 利用环境调控进行延迟栽培第13页
        1.4.2 利用自然气候资源优势进行延迟栽培第13-14页
        1.4.3 利用栽培措施进行延迟栽培第14页
        1.4.4 利用其他措施进行延迟栽培第14-15页
    1.5 葡萄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的研究第15页
    1.6 葡萄浆果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指标变化第15-16页
        1.6.1 可溶性糖的动态变化第15页
        1.6.2 有机酸含量的变化第15-16页
        1.6.3 果实色泽的研究进展第16页
    1.7 葡萄的果实组织结构研究第16-17页
    1.8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8-27页
    2.1 试验材料第18-19页
        2.1.1 试验地点基本情况第18页
        2.1.2 试验品种第18-19页
    2.2 试验仪器第19页
    2.3 试验设计及调查内容第19-27页
        2.3.1 延迟栽培中多次结果技术剪梢时间与方法第19页
        2.3.2 试验调查内容与试验设计第19-20页
        2.3.3 日光温室10-7葡萄不同时间剪梢处理后的物候期调查第20页
        2.3.4 日光温室内10-7葡萄不同时间剪梢后的花果性状调查第20-21页
        2.3.5 着色后10-7葡萄浆果不同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第21-23页
        2.3.6 日光温室内10-7葡萄不同时间剪梢后的果实内外观品质调查第23-24页
        2.3.7 石蜡切片的制作第24-26页
        2.3.8 数据处理第26-27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7-44页
    3.1 不同时间剪梢后的日光温室内10-7葡萄主要物候期比较第27-28页
    3.2 日光温室内10-7葡萄不同时间剪梢后的花果性状比较第28-31页
        3.2.1 日光温室内10-7葡萄不同剪梢时间对花穗大小的影响第28-29页
        3.2.2 日光温室内10-7葡萄不同时间剪梢后花蕾大小比较第29-31页
    3.3 果实的单果粒质量生长动态变化第31-32页
    3.4 着色后10-7葡萄浆果不同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第32-35页
        3.4.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动态变化第32页
        3.4.2 可溶性糖含量动态变化第32-33页
        3.4.3 可滴定酸含量动态变化第33-34页
        3.4.4 花青素含量变化第34-35页
    3.5 着色后的10-7葡萄的果实生理指标差异性比较第35-39页
        3.5.1 初着色期的果实生理指标比较第35-37页
        3.5.2 成熟期的果实品质比较第37-39页
    3.6 成熟后的内外观品质的差异性比较第39-41页
        3.6.1 成熟后的外观品质的差异性比较第39-40页
        3.6.2 成熟后的内在品质的差异性比较第40-41页
    3.7 果皮解剖结构第41-44页
        3.7.1 露地与日光温室内10-7葡萄幼果的果皮结构第41-43页
        3.7.2 露地与日光温室内10-7葡萄成熟果的果皮结构第43-44页
第四章 讨论第44-49页
    4.1 不同剪梢时间10-7葡萄着色时期变化第44页
    4.2 生态因子对日光温室10-7葡萄延迟栽培的影响第44-46页
        4.2.1 温度第44-45页
        4.2.2 水分第45页
        4.2.3 光照第45-46页
        4.2.4 二氧化碳第46页
    4.3 果实中含糖量变化第46页
    4.4 果实中含酸量变化第46页
    4.5 果实色泽变化第46-47页
    4.6 产量和效益第47页
    4.7 果皮结构第47-49页
第五章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燕山板栗不同品种雄花序营养和功能成分分析及活性比较
下一篇:桃PpRBD1基因特征及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