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1.3 拟选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3-15页 |
2 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特性分析 | 第15-29页 |
2.1 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特性 | 第15页 |
2.2 机动车常规特性参数 | 第15-19页 |
2.2.1 车头时距及其分布 | 第18页 |
2.2.2 车辆到达特征分析 | 第18-19页 |
2.3 非机车交通特性分析 | 第19-23页 |
2.3.1 非机动车辆特征 | 第19-20页 |
2.3.2 非机动车速度特性分析 | 第20-21页 |
2.3.3 非机动车行为分析 | 第21-22页 |
2.3.4 非机动车过街穿越行为 | 第22-23页 |
2.4 行人交通特性分析 | 第23-24页 |
2.4.1 行人属性特征 | 第23页 |
2.4.2 步行速度 | 第23页 |
2.4.3 行人交通流特征 | 第23-24页 |
2.5 混合交通流特征 | 第24-26页 |
2.5.1 基本特性 | 第24-25页 |
2.5.2 混合车流的干扰分析 | 第25-26页 |
2.6 交叉口交通分析 | 第26-28页 |
2.6.1 交叉口交通冲突分析 | 第26-27页 |
2.6.2 交叉口交通冲突解决办法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及其计算方法 | 第29-41页 |
3.1 交通信号控制基本概念介绍 | 第29-32页 |
3.1.1 信号配时原理 | 第29-30页 |
3.1.2 交叉口性能评价指标 | 第30-32页 |
3.2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概念 | 第32-34页 |
3.2.1 通行能力基本概念 | 第32-33页 |
3.2.2 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3.3 现行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第34-40页 |
3.3.1 间隙分析法 | 第34-36页 |
3.3.2 折减系数法 | 第36-38页 |
3.3.3 美国法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混合交通下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模型研究 | 第41-62页 |
4.1 混合交通对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 第41-44页 |
4.1.1 非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 第41-42页 |
4.1.2 行人影响下的通行能力分析 | 第42-44页 |
4.2 混合交通影响下的交叉口通行效率分析 | 第44-55页 |
4.2.1 进口车道饱和流量 | 第44-46页 |
4.2.2 混合条件下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 | 第46-47页 |
4.2.3 冲突点表征交通流通行能力分析 | 第47-49页 |
4.2.4 交叉口车流延误 | 第49-50页 |
4.2.5 延误影响因素 | 第50-51页 |
4.2.6 延误计算方法 | 第51-55页 |
4.3 混合交通影响下的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优化 | 第55-60页 |
4.3.1 非机动车影响下的通行能力的优化 | 第55-57页 |
4.3.2 行人影响下的通行能力的优化 | 第57-60页 |
4.4 混合交通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算例分析与优化仿真 | 第62-79页 |
5.1 实例交叉口基本情况 | 第62-65页 |
5.1.1 实例交叉口基本情况 | 第62-63页 |
5.1.2 交叉口各相位信号配时方案 | 第63-65页 |
5.2 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措施 | 第65-71页 |
5.2.1 渠化交通优化方案 | 第65-66页 |
5.2.2 信号配时优化方案 | 第66-71页 |
5.3 仿真验算 | 第71-78页 |
5.3.1 VISSIM简介 | 第71-72页 |
5.3.2 仿真流程 | 第72-78页 |
5.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9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