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基于微生物矿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机理 | 第10-11页 |
1.2.2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2.3 基于MICP技术进行裂缝修补 | 第12-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15-17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性能测试方法 | 第17-27页 |
2.1 试验原材料 | 第17-19页 |
2.1.1 水泥混凝土试验原材料 | 第17-18页 |
2.1.2 菌种及菌液的培养 | 第18-19页 |
2.2 试件制备 | 第19-21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1-27页 |
2.3.1 生物量测定 | 第21-22页 |
2.3.2 裂缝修补方法与流程 | 第22-23页 |
2.3.3 冻融试验 | 第23-24页 |
2.3.4 抗折试验 | 第24页 |
2.3.5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 第24-25页 |
2.3.6 CT扫描 | 第25-27页 |
第3章 微生物注射修补混凝土裂缝研究 | 第27-51页 |
3.1 不同底物掺入顺序对修补效果的影响 | 第27-31页 |
3.1.1 不同底物掺入顺序下裂缝表面愈合情况 | 第27-29页 |
3.1.2 不同底物掺入顺序对裂缝修复率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 环境湿度对修补效果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1 环境湿度下裂缝表面愈合情况 | 第31-32页 |
3.2.2 环境湿度对裂缝修复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 基于CT图像对裂缝内部修补效果的评价 | 第33-42页 |
3.3.1 混凝土试件CT图像的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3.3.2 底物掺入顺序对裂缝愈合深度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3 底物掺入顺序对碳酸钙沉积位置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4 环境湿度对裂缝愈合深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5 环境湿度对碳酸钙沉积位置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微生物修补对带裂缝试件抗折强度的补偿 | 第42-43页 |
3.5 试件质量吸水率 | 第43-45页 |
3.6 微生物修补对带裂缝试件抗冻性能的补偿 | 第45-49页 |
3.6.1 修补过程中超声波声时变化 | 第45-46页 |
3.6.2 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变化 | 第46-48页 |
3.6.3 冻融循环下质量损失 | 第48-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内掺底物菌液浸泡修补混凝土裂缝 | 第51-67页 |
4.1 底物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51-55页 |
4.1.1 底物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2 底物对新拌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3 底物对硬化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 粉煤灰掺入对修补效果的影响 | 第55-57页 |
4.2.1 表面愈合情况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2 裂缝修复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 基于CT图像对裂缝内部的评价 | 第57-60页 |
4.3.1 粉煤灰掺入对不同深度裂缝修补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2 粉煤灰掺入对碳酸钙沉积位置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3 预掺底物试件与注射修补试件修复效果对比 | 第59-60页 |
4.4 预掺底物试件的抗折强度 | 第60-62页 |
4.5 预掺底物试件吸水率 | 第62-63页 |
4.6 自修复混凝土抗渗性恢复 | 第63-65页 |
4.6.1 自修复混凝土制作流程 | 第63-64页 |
4.6.2 自修复混凝土抗渗性恢复 | 第64-65页 |
4.7 本章总结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