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宣威地区晚二叠纪区域煤种、开放式炉灶对颗粒物排放的影响概况 | 第13-15页 |
1.3 宣威地区室内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及其特点 | 第15-19页 |
1.3.1 宣威地区居民室内暴露情况概述 | 第15页 |
1.3.2 燃煤排放细颗粒物特征及其风险 | 第15-17页 |
1.3.3 燃煤产生多环芳烃的风险特征 | 第17-19页 |
1.4 C1烟煤与多环芳烃排放量增加的关联 | 第19-20页 |
1.5 多环芳烃与细颗粒物交互作用特征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33页 |
2.1 自由基概述 | 第21-25页 |
2.1.1 自由基的产生 | 第21页 |
2.1.2 自由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第21-23页 |
2.1.3 氧自由基的清除 | 第23页 |
2.1.4 酶抗氧化剂 | 第23-24页 |
2.1.5 非酶抗氧化剂 | 第24页 |
2.1.6 抗氧化剂的工作 | 第24页 |
2.1.7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 | 第24-25页 |
2.2 多环芳烃概述 | 第25-31页 |
2.2.1 自然界PAHs以及对人体的危害 | 第26页 |
2.2.2 自然界PAHs以及对人体的危害 | 第26-27页 |
2.2.3 多环芳烃对人体的危害 | 第27页 |
2.2.4 多环芳烃的降解 | 第27-28页 |
2.2.5 多环芳烃排放与煤种关联 | 第28-31页 |
2.3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3-42页 |
3.1 采样及前期准备工作 | 第33-35页 |
3.2 燃煤热解自由基测定 | 第35-3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3.2.3 实验原理 | 第35-36页 |
3.2.4 电子顺磁的工作原理 | 第36页 |
3.2.5 燃煤热解自由基浓度测定 | 第36-38页 |
3.3 多环芳烃排放实验设计 | 第38-40页 |
3.3.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38-39页 |
3.3.2 准备工作 | 第39页 |
3.3.3 样品提前处理 | 第39页 |
3.3.4 添加铁单质后宣威地区燃煤热解产生自由基测定 | 第39-40页 |
3.4 多环芳烃检测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热解燃煤产生自由基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42-51页 |
4.1 燃煤热解产生自由基数据分析 | 第42-46页 |
4.1.1 宣威地区燃煤热解产生自由基情况 | 第42-44页 |
4.1.2 六盘水地区燃煤热解产生自由基情况 | 第44-46页 |
4.2 燃煤热解自由基数据计算和分析 | 第46-48页 |
4.2.1 两地自由基数据标准化计算 | 第46-47页 |
4.2.2 自由基g值分析 | 第47-48页 |
4.3 两个地区燃煤热解自由基数据分析 | 第48页 |
4.3.1 两地自由基数据的对比 | 第48页 |
4.4 添加铁单质后六盘水地区燃煤热解产生自由基测定 | 第48-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热解燃煤产生多环芳烃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51-59页 |
5.1 多环芳烃数据和分析 | 第51-55页 |
5.1.1 多环芳烃数据计算 | 第51-53页 |
5.1.2 多环芳烃数据分析 | 第53页 |
5.1.3 燃煤在不同温度下热解产生多环芳烃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5.1.4 统计学分析 | 第54-55页 |
5.2 添加铁单质燃煤热解后产物xrd分析 | 第55-56页 |
5.3 铁单质对燃煤热解排放多环芳烃增加机理研究 | 第56-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6页 |
附录A(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