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一、反腐剧的创作类型研究 | 第8-10页 |
二、反腐剧的叙事研究 | 第10-11页 |
三、反腐剧的传播与受众研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国内反腐剧的发展概况与功能承担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对反腐剧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现实背景下反腐剧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 第14-18页 |
一、反腐剧的起步期(1996年—2004年) | 第14-16页 |
二、反腐剧的沉滞期(2004年—2014年) | 第16-17页 |
三、反腐剧的勃发期(2014年—至今) | 第17-18页 |
第三节 中国现实语境中反腐剧的功能承担 | 第18-22页 |
一、服务于主流政治语境推进政治宣传 | 第18-19页 |
二、对应媒介市场的变迁参与社会文化传播 | 第19-20页 |
三、对应媒介语境的变迁从单向引导向多元互动探索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起步期反腐剧:经典叙事传播讲述反腐故事 | 第22-30页 |
第一节 起步期反腐剧的形成背景 | 第22-23页 |
一、政治语境的诉求召唤反腐剧的出现 | 第22-23页 |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引领大众物质观念的转型 | 第23页 |
第二节 起步期反腐剧的叙事模式 | 第23-27页 |
一、起步萌芽期反腐剧的叙事模式 | 第24-25页 |
二、初步繁荣期反腐剧的叙事模式 | 第25-27页 |
第三节 起步期反腐剧的传播—深耕单一媒介的频道宽度与宣传广度 | 第27-30页 |
一、在单一媒介的背景下拓展频道的宽度 | 第28页 |
二、在单一媒介的环境中探索宣传的广度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沉滞期反腐剧:新型叙事传播演绎反腐故事 | 第30-38页 |
第一节 沉滞期反腐剧的形成背景 | 第30-31页 |
一、政策的规制致使反腐剧播出受限 | 第30页 |
二、影视剧的繁荣促使反腐剧走向转型 | 第30-31页 |
三、过度的艺术加工致使部分反腐剧偏离中心 | 第31页 |
第二节 沉滞期反腐剧的叙事模式 | 第31-35页 |
一、新元素提升剧情丰富度 | 第31-33页 |
二、叙事人物形象多样充实剧情 | 第33-35页 |
第三节 沉滞期反腐剧的传播—“台网联动”开创新型传播形态 | 第35-38页 |
一、“台网联动”引领新型的媒介传播 | 第36-37页 |
二、新媒体“发力”引发剧情的舆论互动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勃发期反腐剧:创新叙事传播展现反腐故事 | 第38-47页 |
第一节 勃发期反腐剧的产生背景 | 第38-39页 |
一、政治语境的呼唤为反腐剧提供新切口 | 第38页 |
二、反腐行动的升级为反腐剧提供新素材 | 第38-39页 |
三、清廉文化的繁荣引领反腐剧走向兴盛 | 第39页 |
第二节 勃发期反腐剧的叙事模式 | 第39-43页 |
一、双线叙事向多线性叙事迈进 | 第40-41页 |
二、真实化人物形象迎合现实语境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勃发期反腐剧的传播—媒介融合下的收视奇观 | 第43-47页 |
一、“网台直播”塑造收视奇观 | 第43-44页 |
二、利用媒介融合实现舆论动员 | 第44-47页 |
第五章 主流意识形态下反腐剧传播动员的作用路径 | 第47-58页 |
第一节 建构核心议题 | 第47-49页 |
一、反腐剧作为主流意识价值的责任担当 | 第47-48页 |
二、倡导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有机融合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多方层面唤起传播动员 | 第49-52页 |
一、利用亲情元素引发受众情感动员 | 第49-50页 |
二、利用现实原型融入叙事情节引发社会动员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叙事发展与媒介传播相互融合开启反腐剧发展新路径 | 第52-58页 |
一、多元叙事开辟反腐剧商业发展新端口 | 第52-53页 |
二、完善剧情审查制度拓展反腐剧的叙事空间 | 第53-55页 |
三、利用媒介融合手段建构反腐剧的媒介运行策略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