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33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半导体的光催化性质 | 第9-14页 |
1.2.1 光催化基本概念和原理 | 第9-10页 |
1.2.2 半导体光催化的应用 | 第10-14页 |
1.2.2.1 光催化制氢 | 第10-12页 |
1.2.2.2 光催化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 | 第12页 |
1.2.2.3 光催化杀菌 | 第12-13页 |
1.2.2.4 太阳能光伏电池 | 第13页 |
1.2.2.5 二氧化碳的能源化 | 第13-14页 |
1.3 影响光催化活性的因素 | 第14页 |
1.4 探索高能效和高活性光催化剂 | 第14-22页 |
1.4.1 新型光催化剂的开发 | 第14-15页 |
1.4.2 卤氧化铋的研究现状及改性 | 第15-22页 |
1.4.2.1 卤氧化铋的结构特征 | 第15-16页 |
1.4.2.2 卤氧化铋微观结构调整 | 第16-18页 |
1.4.2.2.1 一维(1D)纳米线/棒 | 第16-17页 |
1.4.2.2.2 二维(2D)纳米片/膜 | 第17页 |
1.4.2.2.3 三维(3D)层状结构 | 第17-18页 |
1.4.2.3 卤氧化铋与其它材料复合 | 第18-22页 |
1.4.2.3.1 半导体材料/Bi OX复合 | 第19-21页 |
1.4.2.3.2 金属材料/Bi OX复合 | 第21-22页 |
1.4.2.3.3 助催化剂/Bi OX复合 | 第22页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1.5.1 新型Bi OBr/Cd S p-n异质结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2-23页 |
1.5.2 新型Bi_2S_3/Bi OBr异质结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2.1 实验所用化学试剂 | 第33-34页 |
2.2 实验所用仪器及设备 | 第34-35页 |
第三章 Cd S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5-43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3.2.1 Cd S的制备方法 | 第35页 |
3.2.2 材料表征及其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3.2.3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38页 |
3.3.1 不同溶剂对Cd S合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Cd(AC)_2·2H_2O : CS(NH_2)_2不同原料比例对Cd S合成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溶剂热法合成不同形貌的Bi2S3及其光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43-50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4.2.1 Bi_2S_3的制备方法 | 第43页 |
4.2.2 材料表征及其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4.2.3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五章p-n结Bi OBr/Cd 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50-68页 |
5.1 引言 | 第51-5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5.2.1 试剂 | 第52页 |
5.2.2 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52页 |
5.2.2.1 Cd S的制备方法 | 第52页 |
5.2.2.2 Bi OBr/Cd S的制备 | 第52页 |
5.2.3 材料表征及其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5.2.4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5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5.3.1 XRD分析 | 第53-54页 |
5.3.2 晶体形貌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5.3.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 | 第55-56页 |
5.3.4 光学性质分析 | 第56-57页 |
5.3.5 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57-58页 |
5.3.6 光催化机理讨论 | 第58-63页 |
5.3.6.1 活性物质分析 | 第58-59页 |
5.3.6.2 催化机理分析 | 第59-63页 |
5.4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第六章异质结Bi_2S_3/Bi OBr层状微米球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第68-95页 |
6.1 引言 | 第69-7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6.2.1 试剂 | 第70页 |
6.2.2 纯Bi OBr和Bi_2S_3/Bi OBr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70-71页 |
6.2.2.1 纯Bi OBr的制备方法 | 第70页 |
6.2.2.2 Bi2S3/Bi OBr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70-71页 |
6.2.3 材料表征及其结构分析 | 第71页 |
6.2.4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71页 |
6.2.5 光电性质实验 | 第71-72页 |
6.2.6 光催化活性物质实验 | 第7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8页 |
6.3.1 XRD分析 | 第72-73页 |
6.3.2 晶体形貌和微观结构分析 | 第73-76页 |
6.3.2.1 FESEM分析 | 第73-74页 |
6.3.2.2 TEM分析 | 第74-76页 |
6.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76-78页 |
6.3.4 BET和孔径分布分析 | 第78-79页 |
6.3.5 光学性质 | 第79-80页 |
6.3.6 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80-83页 |
6.3.7 光电化学性质分析 | 第83-84页 |
6.3.8 光催化活性物质 | 第84-87页 |
6.3.9 光催化机理 | 第87-88页 |
6.4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7.1 总结 | 第95-96页 |
7.2 展望 | 第96-9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