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择业取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5-20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5-17页
    (二)研究意义第17-18页
        1.理论意义第17-18页
        2.实践意义第18页
    (三)研究目的第18-20页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的研究综述第20-24页
    (一)就业压力的研究综述第20-21页
        1.压力及就业压力概念研究综述第20页
        2.就业压力的调查研究第20页
        3.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国内研究第20-21页
        4.国外关于压力及就业压力的相关研究第21页
    (二)择业取向的研究现状第21-24页
        1.择业取向概念研究综述第21页
        2.择业取向的理论研究第21-22页
        3.国内关于择业心理的应用研究第22页
        4.国外关于择业及择业取向的相关研究第22-24页
二、研究方案第24-28页
    (一)研究主题及假设第24页
        1.研究主题第24页
        2.研究假设第24页
    (二)研究流程第24-25页
    (三)研究对象第25-26页
    (四)研究方法第26页
    (五)研究工具第26-27页
        1.就业压力量表第26-27页
        2.择业取向量表第27页
    (六)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第27-28页
三、研究结果第28-50页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总体情况第28页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第28-39页
        1.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第29-30页
        2.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民族上的差异比较第30-31页
        3.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第31-32页
        4.大学生就业压力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第32-33页
        5.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第33-35页
        6.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第35-36页
        7.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比较第36-37页
        8.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是否有过专业实习上的差异比较第37-38页
        9.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比较第38-39页
    (三)大学生择业取向的总体情况第39页
    (四)大学生择业取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第39-45页
        1.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第39-40页
        2.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民族上的差异比较第40页
        3.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第40-41页
        4.大学生择业取向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第41-42页
        5.大学生择业取向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第42页
        6.大学生择业取向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第42-43页
        7.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比较第43-44页
        8.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是否有过专业实习上的差异比较第44页
        9.大学生择业取向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比较第44-45页
    (五)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的相关分析第45-46页
    (六)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择业取向的回归分析第46-50页
        1.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择业取向的回归分析第46页
        2.大学生就业压力各因子对择业取向及其各因子的回归分析第46-50页
四、综合讨论第50-56页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总体情况讨论第50页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第50-52页
        1.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性别上的差异讨论第50页
        2.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民族上的差异讨论第50-51页
        3.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讨论第51页
        4.大学生就业压力在生源地上的差异讨论第51页
        5.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年级上的差异讨论第51页
        6.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专业上的差异讨论第51-52页
        7.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讨论第52页
        8.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是否有过专业实习上的差异讨论第52页
        9.学生就业压力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讨论第52页
    (三)大学生择业取向的总体情况讨论第52-53页
    (四)大学生择业取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第53-55页
        1.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性别上的差异讨论第53页
        2.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民族上的差异讨论第53页
        3.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讨论第53页
        4.大学生择业取向在生源地上的差异讨论第53-54页
        5.大学生择业取向在年级上的差异讨论第54页
        6.大学生择业取向在专业上的差异讨论第54页
        7.大学生择业取向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讨论第54-55页
        8.大学生择业取向在会否有过专业实习的差异讨论第55页
        9.学生择业取向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讨论第55页
    (五)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的关系讨论第55-56页
五、简要结论和对策第56-63页
    (一)简要结论第56-57页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第57-60页
        1.政府要履行政府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第57-58页
        2.高校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多方位全面培养大学生第58-59页
        3.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提升就业竞争力第59-60页
        4.学校要和学生家庭加强联系,建立家校就业联动机制第60页
    (三)大学生树立理性择业取向的对策第60-63页
        1.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保障大学生理性择业第60-61页
        2.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教育和择业心理指导第61页
        3.大学生要树立理性的择业取向第61页
        4.家长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第61-63页
六、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第63-64页
注释第64-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附录第72-75页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
下一篇: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2009-2017)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