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6页
    (一)研究缘起第9-11页
        1.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2.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二)研究综述第11-14页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11-12页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4页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4-16页
        1.研究方法第14页
        2.创新之处第14-16页
一、公共精神的理论概述第16-24页
    (一)催生公共精神的中西方“土壤”第16-18页
        1.西方现代性发展下透露出公共精神的历史本质第16页
        2.近代中国遭受西方现代性冲击及国民性改造的提出第16-17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公共精神现代意蕴彰显的坚实依托第17-18页
    (二)公共精神的基本概念界定及梳理第18-21页
        1.国内关于公共精神内涵的代表性观点第18-19页
        2.公共精神与相关范畴的辨析第19-21页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内涵及主要特征分析第21-24页
        1.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内涵第21页
        2.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主要特征第21-24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当代价值第24-27页
    (一)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要求下的道德品质第24-25页
    (二)推动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第25页
    (三)引领大学生响应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号召第25-27页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第27-40页
    (一)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机遇与挑战第27-30页
        1.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契第27-28页
        2.共享经济下公共领域的扩大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提供空间域第28-29页
        3.自媒体的诞生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双刃剑”效应第29-30页
    (二)存在的问题第30-34页
        1.大学生在公共精神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0-32页
        2.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2-34页
    (三)问题的成因分析第34-40页
        1.传统“公”观念的特质造成中国公共性文化的低落第34-36页
        2.新兴网络社交应用带来的消费主义、民粹主义思潮第36-37页
        3.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第37-38页
        4.大学生精神生活个体化困境第38-40页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第40-51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基本途径第40-43页
        1.以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第40-41页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内容要着重突出公共精神的相关品质第41-43页
    (二)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关键途径第43-46页
        1.积极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创造条件第43-45页
        2.以大学生的主体需要来建立公共精神自我教育模式第45-46页
    (三)校内外公共生活实践训练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第46-51页
        1.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要以“回归生活”为最终归宿第47-48页
        2.校内外公共生活实践训练的有效形式第48-51页
结语第51-52页
注释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压力对择业取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