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激发态分子内超快过程 | 第13-14页 |
1.2 激发态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 | 第14-15页 |
1.3 超短脉冲的发展 | 第15-16页 |
1.4 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的探测手段 | 第16-21页 |
1.4.1 飞秒荧光上转换技术 | 第16-18页 |
1.4.2 飞秒时间分辨光克尔技术 | 第18-19页 |
1.4.3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技术 | 第19-21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理论计算 | 第23-33页 |
2.1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系统 | 第23-27页 |
2.1.1 飞秒激光光源 | 第23-25页 |
2.1.2 飞秒瞬态吸收光路 | 第25-26页 |
2.1.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6-27页 |
2.2 金刚石对顶砧技术 | 第27-28页 |
2.3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8-31页 |
2.4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分子间氢键对香豆素340分子ICT过程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33-47页 |
3.1 引言 | 第33-35页 |
3.2 理论方法 | 第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3.3.1 静电势 | 第35-36页 |
3.3.2 基态的几何构型优化 | 第36-37页 |
3.3.3 电子激发能与电子光谱 | 第37-38页 |
3.3.4 前线分子轨道 | 第38-40页 |
3.3.5 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几何构型优化 | 第40-41页 |
3.3.6 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分析 | 第41-44页 |
3.3.7 红外振动光谱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溶剂供氢能力对染料LD 490分子ICT过程的影响 | 第47-61页 |
4.1 引言 | 第47-49页 |
4.2 实验与理论方法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9页 |
4.3.1 稳态吸收与荧光光谱 | 第50页 |
4.3.2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 | 第50-53页 |
4.3.3 静电势分析 | 第53-54页 |
4.3.4 几何构型的优化 | 第54-57页 |
4.3.5 前线分子轨道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压力诱导香豆素7分子TICT态从暗态转变至发光态的研究 | 第61-77页 |
5.1 引言 | 第61-63页 |
5.2 实验与理论方法 | 第6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5页 |
5.3.1 稳态荧光光谱 | 第63-64页 |
5.3.2 几何构型的优化 | 第64-65页 |
5.3.3 前线分子轨道与跃迁密度矩阵 | 第65-68页 |
5.3.4 常压下荧光峰的归属 | 第68-69页 |
5.3.5 TICT态无荧光的机理 | 第69-70页 |
5.3.6 高压下新荧光峰的归属 | 第70-72页 |
5.3.7 高压下飞秒瞬态吸收光谱 | 第72-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2-(1H-pyrazol-5-yl)pyridine体系激发态电荷转移与双质子转移耦合过程的理论研究 | 第77-91页 |
6.1 引言 | 第77-80页 |
6.2 理论方法 | 第8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0-88页 |
6.3.1 几何构型的优化 | 第80-83页 |
6.3.2 红外振动光谱 | 第83-84页 |
6.3.3 吸收光谱 | 第84页 |
6.3.4 跃迁密度矩阵 | 第84-87页 |
6.3.5 前线分子轨道 | 第87-8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121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