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思路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 | 第11-12页 |
1.2.2 股权激励与研发投入 | 第12-13页 |
1.2.3 文献述评及启示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背景分析 | 第17-27页 |
2.1 股权激励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 股权激励的理论背景 | 第17-19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页 |
2.2.2 激励理论 | 第17-18页 |
2.2.3 最优契约理论 | 第18页 |
2.2.4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19页 |
2.3 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 第19-20页 |
2.4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实施现状 | 第20-27页 |
2.4.1 总体情况 | 第20-21页 |
2.4.2 行业分布 | 第21-22页 |
2.4.3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的动态演变 | 第22-25页 |
2.4.4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的动机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用友网络股权激励案例介绍 | 第27-32页 |
3.1 用友网络介绍 | 第27页 |
3.2 用友网络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情况 | 第27-30页 |
3.2.1 第一套方案介绍 | 第27-28页 |
3.2.2 第二套方案介绍 | 第28-29页 |
3.2.3 第三套方案介绍 | 第29-30页 |
3.3 用友网络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差异及动机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用友网络股权激励实施效应分析 | 第32-52页 |
4.1 市场反映 | 第32-36页 |
4.1.1 短期反映:事件研究法 | 第32-35页 |
4.1.2 长期反映:市盈率法 | 第35-36页 |
4.2 财务指标与现金流量分析 | 第36-43页 |
4.2.1 盈利能力 | 第36-38页 |
4.2.2 偿债能力 | 第38-39页 |
4.2.3 发展能力 | 第39-40页 |
4.2.4 营运能力 | 第40-41页 |
4.2.5 现金流分析 | 第41-43页 |
4.3 EVA分析 | 第43-51页 |
4.3.1 用友网络EVA的计算 | 第44-48页 |
4.3.2 经济增加值(EVA) | 第48-51页 |
4.4 用友网络股权激励实施效应总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用友网络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启示 | 第52-55页 |
5.1 用友网络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5.1.1 单一激励模式的局限性 | 第52页 |
5.1.2 业绩考核指标不能反映激励效果 | 第52-53页 |
5.1.3 利润操纵 | 第53页 |
5.2 用友网络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启示 | 第53-55页 |
5.2.1 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及时机 | 第53页 |
5.2.2 根据企业目标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要求 | 第53-54页 |
5.2.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