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鹅掌柴三萜类成分及其主要药效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10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6-18页
第1章 引言第18-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8-20页
    1.2 鹅掌柴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第20-24页
        1.2.1 三萜类第20-23页
        1.2.2 挥发油类第23页
        1.2.3 其他类成分第23-24页
        1.2.4 鹅掌柴的药理活性研究第24页
    1.3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概况第24-29页
        1.3.1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及特点第24-26页
        1.3.2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第26-29页
    1.4 立题思路、课题流程与创新意义第29-32页
        1.4.1 立题思路第29-30页
        1.4.2 课题流程第30-31页
        1.4.3 希望创新点第31-32页
第2章 响应面法优化鹅掌柴总三萜提取工艺第32-41页
    2.1 实验药材与试剂第32页
    2.2 实验仪器第32-33页
    2.3 实验方法第33-35页
        2.3.1 鹅掌柴中SOTT的含量测定第33-34页
        2.3.2 单因素实验第34-35页
        2.3.3 响应面设计第35页
    2.4 实验结果第35-39页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第35-36页
        2.4.2 中心组合设计与响应面优化SOTT提取条件第36-37页
        2.4.3 建立模型方程及显著性检验结果第37-39页
    2.5 分析与讨论第39-41页
第3章 鹅掌柴三萜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第41-53页
    3.1 实验药材与试剂第41页
    3.2 实验仪器第41-42页
    3.3 实验方法第42-43页
        3.3.1 鹅掌柴总三萜SOTT的制备第42页
        3.3.2 鹅掌柴总三萜SOTT成分分离第42-43页
    3.4 实验结果第43-52页
        3.4.1 已鉴定的化合物第43-45页
        3.4.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过程第45-52页
    3.5 分析与讨论第52-53页
第4章 鹅掌柴三萜类成分的含量分析与药材质量评价第53-63页
    4.1 实验仪器第53页
    4.2 试剂和样品第53-54页
    4.3 实验方法第54-61页
        4.3.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第54-55页
        4.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55页
        4.3.3 供试液的制备第55页
        4.3.4 线性关系考察第55-56页
        4.3.5 精密度试验第56页
        4.3.6 重复性试验第56页
        4.3.7 稳定性试验第56-58页
        4.3.8 回收率实验第58页
        4.3.9 不同产地鹅掌柴属植物3种化合物含量测定第58-61页
    4.4 分析与讨论第61-63页
        4.4.1 不同产地的样品与药品标准第61页
        4.4.2 不同植物来源的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含量比较第61页
        4.4.3 不同产地鹅掌柴的化学成分含量比较第61-62页
        4.4.4 福建泉州产鹅掌柴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含量比较第62-63页
第5章 鹅掌柴三萜成分的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第63-70页
    5.1 实验试剂第63-64页
    5.2 实验仪器第64页
    5.3 实验方法第64-65页
        5.3.1 溶液配制第64页
        5.3.2 亚硝酸钠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4页
        5.3.3 Griess法测定细胞上清NO的含量第64-65页
        5.3.4 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IL-10的分泌情况第65页
        5.3.5 统计学方法第65页
    5.4 实验结果第65-68页
        5.4.1 SOTT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NO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第65-66页
        5.4.2 9个化合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NO的影响第66-68页
    5.5 分析与讨论第68-70页
第6章 鹅掌柴三萜成分的体外抗肝癌细胞作用第70-87页
    6.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70-71页
    6.2 实验仪器第71页
    6.3 实验方法第71-76页
        6.3.1 细胞复苏与传代第71页
        6.3.2 接种给药第71-72页
        6.3.3 细胞活力检测第72页
        6.3.4 细胞形态观察第72页
        6.3.5 Hoechst33342/PI双染检测第72页
        6.3.6 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第72-73页
        6.3.7 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第73-76页
    6.4 数据统计分析第76页
    6.5 实验结果第76-85页
        6.5.1 SOTT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第76-77页
        6.5.2 SOTT对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第77-80页
        6.5.3 Hoechst33342/PI荧光双染观察第80-82页
        6.5.4 SOTT对肝癌细胞凋亡与坏死的的影响第82-84页
        6.5.5 SOTT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机制初探第84-85页
    6.6 分析与讨论第85-87页
第7章 SOTT对CCl_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第87-99页
    7.1 实验试剂第87页
    7.2 实验动物第87-88页
    7.3 实验仪器第88页
    7.4 实验方法第88-92页
        7.4.1 小鼠CCl_4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第88-89页
        7.4.2 小鼠肝脏指数的计算第89页
        7.4.3 小鼠血清转氨酶的测定第89页
        7.4.4 小鼠肝组织匀浆生化指标的检测第89页
        7.4.5 组织切片观察第89-90页
        7.4.6 RT-PCR检测第90-91页
        7.4.7 数据统计分析第91-92页
    7.5 实验结果第92-97页
        7.5.1 一般情况第92页
        7.5.2 SOTT对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血清 ALT 和 AST 活性的影响第92-93页
        7.5.3 SOTT对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第93-94页
        7.5.4 SOTT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第94-95页
        7.5.5 SOTT 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CYP2E1mRNA表达的影响第95-96页
        7.5.6 SOTT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CYP2E1蛋白表达的影响第96-97页
    7.6 分析与讨论第97-99页
第8章 SOT-4对无水乙醇致大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第99-115页
    8.1 实验试剂第99-100页
    8.2 实验仪器第100页
    8.3 实验方法第100-104页
        8.3.1 动物分组与给药第100-101页
        8.3.2 胃溃疡模型的制备第101页
        8.3.3 动物血清及胃组织取样第101-102页
        8.3.4 大鼠胃组织病理组织学观察第102页
        8.3.5 大鼠胃组织中NP-SH、PEG2、NO水平的测定第102页
        8.3.6 大鼠血清中MDA、CAT、GSH和SOD含量及IL-6、IL-10和TNF-α的检测第102页
        8.3.7 大鼠胃组织中Bcl-2、Bax和Hsp70蛋白的免疫组化测定第102-103页
        8.3.8 PCR检测胃组织COX-1和COX-2的表达第103-104页
        8.3.9 统计方法第104页
    8.4 实验结果第104-112页
    8.5 分析与讨论第112-115页
第9章 结论与创新性第115-119页
    9.1 结论第115-117页
        9.1.1 鹅掌柴药材三萜提取及化学成分研究第115-116页
        9.1.2 鹅掌柴三萜成分药效学研究第116-117页
        9.1.3 鹅掌柴三萜类成分的含量分析与药材评价第117页
    9.2 创新性第117-118页
    9.3 课题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树突状细胞模型探讨大粒车前子多糖免疫调节活性的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下一篇:刺五加酸及葫芦素E调控LKB1-AMPK信号通路改善肝损伤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