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 | 第14-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3页 |
1.1 概述 | 第17-19页 |
1.2 机体免疫与免疫细胞 | 第19-25页 |
1.2.1 自然杀伤细胞 | 第19-20页 |
1.2.2 单核/巨噬细胞 | 第20-21页 |
1.2.3 T淋巴细胞 | 第21-22页 |
1.2.4 B淋巴细胞 | 第22-23页 |
1.2.5 树突状细胞 | 第23-25页 |
1.3 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 第25-29页 |
1.4 免疫细胞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 | 第29-34页 |
1.5 大粒车前子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34-41页 |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性 | 第41-43页 |
第2章 基团修饰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 第43-79页 |
2.1 引言 | 第43页 |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3-4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2.2.4 相关溶液的制备 | 第4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5-53页 |
2.3.1 体外树突状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2.3.2 大粒车前子精制多糖的制备 | 第46页 |
2.3.3 大粒车前子多糖羧甲基化修饰反应 | 第46-48页 |
2.3.4 大粒车前子多糖乙酰化修饰反应 | 第48-49页 |
2.3.5 大粒车前子多糖硫酸化修饰反应 | 第49页 |
2.3.6 基团修饰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 第49-53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53-77页 |
2.4.1 大粒车前子多糖羧甲基化修饰反应条件的研究 | 第53-56页 |
2.4.2 大粒车前子多糖乙酰化修饰反应条件的研究 | 第56-60页 |
2.4.3 羧甲基化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 第60-65页 |
2.4.4 乙酰化化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 第65-71页 |
2.4.5 硫酸化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 第71-77页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77-79页 |
第3章 化学降解获得的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的免疫调节活性 | 第79-89页 |
3.1 引言 | 第79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9-80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79-80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8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80-81页 |
3.3.1 部分酸水解法制备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 | 第80页 |
3.3.2 高碘酸氧化法制备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 | 第80页 |
3.3.3 实验分组 | 第80页 |
3.3.4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表达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80-81页 |
3.3.5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81页 |
3.3.6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p70的影响 | 第81页 |
3.3.7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合成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影响 | 第81页 |
3.3.8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81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81-88页 |
3.4.1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表达MHCII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81-82页 |
3.4.2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表达CD86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82-83页 |
3.4.3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表达CD80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83-85页 |
3.4.4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第85页 |
3.4.5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p70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85-86页 |
3.4.6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合成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影响 | 第86-87页 |
3.4.7 大粒车前子多糖片段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87-88页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88-89页 |
第4章 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 第89-105页 |
4.1 引言 | 第89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9-90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89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89-9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90-92页 |
4.3.1 葡萄糖淀粉酶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制备 | 第90页 |
4.3.2 果胶酶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制备 | 第90页 |
4.3.3 实验分组 | 第90-91页 |
4.3.4 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对树突状细胞表达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91页 |
4.3.5 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对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91页 |
4.3.6 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p70的影响 | 第91页 |
4.3.7 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对树突状细胞合成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影响 | 第91页 |
4.3.8 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91-92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92-103页 |
4.4.1 葡萄糖淀粉酶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 第92-97页 |
4.4.2 果胶酶酶解大粒车前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 第97-103页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5章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的免疫调节活性 | 第105-114页 |
5.1 引言 | 第105页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05页 |
5.2.1 主要仪器 | 第105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10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05-107页 |
5.3.1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的制备 | 第105-106页 |
5.3.2 实验分组 | 第106页 |
5.3.3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106页 |
5.3.4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106页 |
5.3.5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p70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5.3.6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合成趋化因子受体m RNA 的影响 | 第107页 |
5.3.7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107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107-113页 |
5.4.1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MHCII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107页 |
5.4.2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CD86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5.4.3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CD80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5.4.4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第110页 |
5.4.5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p70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5.4.6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合成趋化因子受体m RNA 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4.7 大粒车前子多糖糖醛酸还原产物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113页 |
5.5 讨论与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6章 多种修饰法对大粒车前子多糖免疫调节活性改善功效的比较研究 | 第114-120页 |
6.1 引言 | 第114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114-115页 |
6.2.1 实验分组 | 第114页 |
6.2.2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114页 |
6.2.3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p70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6.2.4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115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115-119页 |
6.3.1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MHCII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6.3.2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表达CD86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117页 |
6.3.3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p70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6.3.4 大粒车前子多糖结构修饰物对树突状细胞刺激 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6.4 讨论与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7章 大粒车前子多糖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 第120-133页 |
7.1 引言 | 第120-121页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21-122页 |
7.2.1 实验仪器 | 第121页 |
7.2.2 实验试剂 | 第121页 |
7.2.3 相关溶液的制备 | 第121-122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122-124页 |
7.3.1 大粒车前子多糖的纯化 | 第122页 |
7.3.2 实验分组 | 第122-123页 |
7.3.3 TLR4受体、MAPK及NF-κB信号通路阻断树突状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123页 |
7.3.4 WesternBlot法检测树突状细胞MAPK、NF-κB通路磷酸化水平 | 第123页 |
7.3.5 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 | 第123-124页 |
7.3.6 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吞噬能力 | 第124页 |
7.3.7 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 第124页 |
7.3.8 MTT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 第124页 |
7.4 实验结果 | 第124-130页 |
7.4.1 大粒车前子多糖对树突状细胞MAPK及NF-κB通路激活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7.4.2 TLR-4、MAPK、NF-κB通路阻断对树突状细胞表达MHCII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7.4.3 TLR-4、MAPK、NF-κB通路阻断对树突状细胞表达CD86表面分子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7.4.4 TLR-4、MAPK与NF-κB通路阻断对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7.4.5 TLR-4、MAPK、NF-κB通路阻断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7.4.6 TLR-4、MAPK、NF-κB通路阻断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 第130页 |
7.5 讨论与小结 | 第130-133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6页 |
8.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8.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134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