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与扶贫的政策环境 | 第9页 |
1.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与扶贫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金融保险参与扶贫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扶贫效果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优化方面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4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4-15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1.5.1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与扶贫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与扶贫的内在机理 | 第17-18页 |
2.1.1 概念内涵一致性 | 第17页 |
2.1.2 实施手段协同性 | 第17-18页 |
2.1.3 目标意义契合性 | 第18页 |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与扶贫的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2.1 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福利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理论 | 第19-20页 |
2.2.3 贫困理论与反贫困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运行现状调查——以贵州省万山区为例 | 第21-34页 |
3.1 调研设计与样本说明 | 第21-24页 |
3.1.1 调研地选择 | 第21-22页 |
3.1.2 调研设计 | 第22-23页 |
3.1.3 样本说明 | 第23-24页 |
3.2 万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运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4-32页 |
3.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制度管理 | 第24-27页 |
3.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践效果 | 第27-29页 |
3.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农户满意度 | 第29-31页 |
3.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3.3 万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扶贫制度设计 | 第32-34页 |
第4章 万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扶贫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46页 |
4.1 万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扶贫效应分析 | 第34-37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4页 |
4.1.2 扶贫效应分析 | 第34-37页 |
4.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扶贫效应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7-46页 |
4.2.1 变量设置与数据选取 | 第37-39页 |
4.2.2 相关假设及检验 | 第39-40页 |
4.2.3 模型的设定与回归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4.2.4 稳健性检验 | 第43-44页 |
4.2.5 实证结论 | 第44-46页 |
第5章 扶贫视域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优化建议 | 第46-51页 |
5.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优化原则及目标 | 第46-47页 |
5.1.1 新农合保险制度的优化原则 | 第46页 |
5.1.2 新农合保险制度的优化目标 | 第46-47页 |
5.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 | 第47-49页 |
5.2.1 金融机构协同发力,实施大病专项救治 | 第47页 |
5.2.2 筹资社会化,建立可持续筹资机制 | 第47-48页 |
5.2.3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精准设计体检保险 | 第48页 |
5.2.4 先看病后付费,提升报销效率 | 第48页 |
5.2.5 建立城乡一体医疗保险制度 | 第48-49页 |
5.2.6 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促进医疗保险同步发展 | 第49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