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氧化铈负载金属模型催化剂的表面科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2-44页
    1.1 引言第12-14页
    1.2 CeO_2模型催化剂第14-22页
        1.2.1 CeO_2的应用第14-15页
        1.2.2 CeO_2的性质与结构第15-16页
        1.2.3 制备CeO_(2-x)薄膜的方法第16-19页
        1.2.4 CeO_(2-x)薄膜表面反应的研究进展第19-22页
    1.3 CeO_2负载型模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22-31页
        1.3.1 金属M/CeO_2模型催化剂的界面研究第22-25页
        1.3.2 双金属M_t-M_2/CeO_2模型催化剂第25-26页
        1.3.3 Ag-Ni/CeO_2模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26-28页
        1.3.4 金属掺杂的CeO_2模型催化剂第28-30页
        1.3.5 Ni/金属掺杂的CeO_2模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30-31页
    1.5 本论文选题方向和研究内容第31-33页
    参考文献第33-44页
第2章 实验技术及方法第44-60页
    2.1 光电子能谱(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PES)第44-49页
        2.1.1 基本原理第44-45页
        2.1.2 化学位移第45页
        2.1.3 光子源第45-49页
    2.2 低能电子衍射(LEED)第49-50页
    2.3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第50-52页
        2.3.1 隧道效应第50-51页
        2.3.2 STM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51页
        2.3.3 STM的工作模式第51-52页
    2.4 模型催化剂中薄膜的制备方法第52-55页
        2.4.1 化学成膜第52-53页
        2.4.2 物理成膜第53-55页
    2.5 实验装置介绍第55-57页
        2.5.1 离线表面分析系统简介第55-56页
        2.5.2 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催化与表面科学实验站简介第56-57页
    2.6 实验描述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0页
第3章 CeO_(2-x)负载Ag-Ni双金属的界面性能第60-78页
    3.1 引言第60页
    3.2 不同还原度的CeO_(2-x)(111)薄膜的制备与表征第60-63页
    3.3 Ag在预沉积Ni的CeO_(2-x)表面的吸附第63-68页
        3.3.1 Ag在CeO_2表面的吸附第63-64页
        3.3.2 Ag在预沉积0.02 ML Ni的CeO_2表面的吸附第64-65页
        3.3.3 Ag在预沉积0.05 ML Ni的CeO_(2-x)表面的吸附第65-68页
    3.4 Ag在预沉积Ni的CeO_(2-x)表面的热稳定性第68-72页
    3.5 本章小节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第4章 Sm掺杂的CeO_(2-x)负载Ni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第78-100页
    4.1 引言第78-79页
    4.2 Sm在CeO_2表面的吸附第79-84页
    4.3 Sm在CeO_2表面的退火第84-87页
    4.4 Ni在Sm掺杂的CeO_(2-x)表面的退火第87-94页
    4.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0页
第5章 Ca对CeO_(2-x)的改性以其对负载Ni纳米颗粒的影响第100-126页
    5.1 引言第100-101页
    5.2 Ca在CeO_2表面的吸附第101-105页
    5.3 不同量Ca在CeO_2表面的退火第105-110页
        5.3.1 0.12 ML Ca在CeO_2表面的退火第106页
        5.3.2 1.2 ML Ca在CeO_2表面的退火第106-110页
    5.4 CO_2在Ca掺杂的CeO_2上的吸附第110-115页
    5.5 Ni在预沉积Ca的CeO_(1.87)表面的退火第115-118页
    5.6 本章小节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6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26-129页
    6.1 全文总结第126-127页
    6.2 展望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苯乙烯与柠檬烯臭氧化反应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芯片电泳非接触电导检测的阴阳离子同步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