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1 转基因植物发展现状 | 第10页 |
1.1.2 国内外转基因植物产业化现状 | 第10-11页 |
1.1.3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 | 第11-12页 |
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 第12-16页 |
1.2.1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危害 | 第12-13页 |
1.2.2 四种主要食源性病原菌介绍 | 第13-16页 |
1.2.2.1 沙门氏菌 | 第13-14页 |
1.2.2.2 单增李斯特菌 | 第14-15页 |
1.2.2.3 大肠杆菌O157:H | 第15页 |
1.2.2.4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5-16页 |
1.3 核酸检测技术 | 第16-18页 |
1.3.1 定性传统 PCR 检测技术 | 第16-17页 |
1.3.2 定量PCR检测技术 | 第17-18页 |
1.3.3 基因芯片技术 | 第18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微滴 PCR 偶联荧光分光光度法高通量检测转基因玉米 | 第21-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2.1.1 材料 | 第21-22页 |
2.1.2 试剂 | 第22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2.1.4.1 引物设计 | 第23页 |
2.1.4.2 荧光基团的选择 | 第23-24页 |
2.1.4.3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24页 |
2.1.4.4 四种转基因玉米旁临序列扩增 | 第24-25页 |
2.1.4.5 PCR产物胶回收 | 第25-26页 |
2.1.4.7 阳性克隆鉴定及测序 | 第26页 |
2.1.4.8 质粒的抽提和纯化 | 第26页 |
2.1.4.9 微滴PCR偶联分光光度法方法的建立 | 第26-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2.2.1 微滴PCR偶联分光光度法设计原理 | 第30-31页 |
2.2.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结果 | 第31页 |
2.2.3 菌落PCR鉴定结果 | 第31-32页 |
2.2.4 温度优化结果 | 第32-33页 |
2.2.5 特异性实验结果 | 第33-34页 |
2.2.6 单重灵敏度实验结果 | 第34-35页 |
2.2.7 建立单重标准曲线实验结果 | 第35页 |
2.2.8 多重特异性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2.2.9 多重灵敏度检测实验结果 | 第36页 |
2.2.10 建立多重检测标准曲线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2.2.11 重复性实验结果 | 第37页 |
2.2.12 模拟样品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2.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微滴PCR偶联分光光度法检测四种食源性病原菌 | 第40-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3.1.1 材料 | 第40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3.1.2.1 引物的序列与合成 | 第40-41页 |
3.1.2.2 微滴PCR反应体系 | 第41页 |
3.1.2.3 特异性实验 | 第41页 |
3.1.2.4 建立标准曲线 | 第41页 |
3.1.2.5 重复性实验 | 第41-4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3.2.1 特异性实验 | 第42页 |
3.2.2 建立多重标准曲线实验 | 第42-43页 |
3.2.3 重复性实验 | 第43页 |
3.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