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友善观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缘由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2 大学生友善观的相关概念 | 第18-28页 |
2.1 友善的涵义及特征 | 第19-22页 |
2.1.1 友善的涵义 | 第19页 |
2.1.2 友善的特征 | 第19-20页 |
2.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 | 第20-22页 |
2.2 友善观的涵义及内容 | 第22-24页 |
2.2.1 友善观的涵义 | 第22页 |
2.2.2 友善观的内容 | 第22-24页 |
2.3 大学生友善观 | 第24-28页 |
2.3.1 大学生友善观的涵义 | 第24页 |
2.3.2 大学生友善观的内容 | 第24-26页 |
2.3.3 大学生友善观的特点 | 第26-28页 |
3 大学生友善观的理论基础 | 第28-34页 |
3.1 中国传统友善观 | 第28-31页 |
3.1.1 儒家以仁致和的友善观 | 第28-30页 |
3.1.2 佛家普度众生的友善观 | 第30页 |
3.1.3 道家天人合一的友善观 | 第30-31页 |
3.2 西方不同时期的友善观 | 第31-33页 |
3.2.1 古希腊基于德性论的友善观 | 第31-32页 |
3.2.2 欧洲中世纪基于神创论的友善观 | 第32页 |
3.2.3 近代功利主义友善观 | 第32-33页 |
3.3 马克思主义友善观 | 第33-34页 |
3.3.1 友善是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 第33页 |
3.3.2 友善是包容性和原则性的统一 | 第33-34页 |
4 大学生友善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44页 |
4.1 大学生友善观现状调查 | 第34-39页 |
4.1.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4.1.2 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4.2 大学生友善观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4.2.1 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面临着困扰 | 第39-40页 |
4.2.2 渴望交往却矛盾冲突不断 | 第40页 |
4.2.3 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 第40页 |
4.2.4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 第40-41页 |
4.3 大学生友善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4.3.1 社会环境中功利风气的负面影响 | 第41-42页 |
4.3.2 高校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评判标准 | 第42-43页 |
4.3.3 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偏颇 | 第43页 |
4.3.4 大学生自身友善意识淡薄 | 第43-44页 |
5 加强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有效对策 | 第44-53页 |
5.1 增强高校友善观的教育力度 | 第44-47页 |
5.1.1 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式方法 | 第45页 |
5.1.2 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带头模范作用 | 第45-46页 |
5.1.3 打造以友善为特质的校园文化 | 第46-47页 |
5.2 为推进友善观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47-48页 |
5.2.1 健全友善赏罚机制 | 第47页 |
5.2.2 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榜样作用 | 第47-48页 |
5.2.3 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 | 第48页 |
5.3 促进家庭友善观念的形成 | 第48-51页 |
5.3.1 重视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 第48-49页 |
5.3.2 家长树立榜样形象 | 第49-50页 |
5.3.3 营造和谐友善的家风 | 第50-51页 |
5.4 大学生自觉增强友善意识 | 第51-53页 |
5.4.1 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水平 | 第51页 |
5.4.2 自觉进行友善行为实践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