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1 专业层面 | 第10页 |
1.3.2 社会层面 | 第10-11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5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5.1 展示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5.2 观众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5.3 展示设计与观众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6 研究脉络框架 | 第16-17页 |
1.7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31页 |
2.1 展示环境 | 第19-21页 |
2.1.1 环境的定义与分类 | 第19-20页 |
2.1.2 隶属于人工环境的展示环境 | 第20-21页 |
2.2 展示空间环境设计 | 第21-24页 |
2.2.1 展示空间的分类 | 第22页 |
2.2.2 展示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素 | 第22-24页 |
2.3 参展观众与观众行为 | 第24-28页 |
2.3.1 观众的人群划分 | 第24-25页 |
2.3.2 行为 | 第25-26页 |
2.3.3 展示空间中观众行为模式的划分 | 第26-28页 |
2.4 小结 | 第28-31页 |
3.展示空间环境设计对观众行为模式的影响 | 第31-67页 |
3.1 展示设计要素与观众行为分析 | 第31-55页 |
3.1.1 布局、尺度与观众行为 | 第31-39页 |
3.1.2 材料、造型与观众行为 | 第39-44页 |
3.1.3 色彩、照明与观众行为 | 第44-49页 |
3.1.4 文字、影像与观众行为 | 第49-53页 |
3.1.5 音效、演艺与观众行为 | 第53-55页 |
3.2 促进观众更多行为的展示设计——互动体验类设计 | 第55-64页 |
3.2.1 展示空间互动体验设计的特性 | 第56-57页 |
3.2.2 传统展示与互动体验类展示的对比 | 第57-64页 |
3.3 小结 | 第64-67页 |
4.基于观众行为模式下的展示空间优化设计 | 第67-75页 |
4.1 基于观众学习行为的优化设计 | 第68-70页 |
4.1.1 生理层面:学习行为的无障碍设计 | 第68-69页 |
4.1.2 心理层面:情感与反思 | 第69-70页 |
4.2 基于观众消费行为的优化设计 | 第70-71页 |
4.2.1 生理层面:消费行为的无障碍设计 | 第70页 |
4.2.2 心理层面:暗示与刺激 | 第70-71页 |
4.3 基于观众交通行为的优化设计 | 第71-72页 |
4.3.1 生理层面:交通行为的无障碍设计 | 第71-72页 |
4.3.2 心理层面:平等与被尊重 | 第72页 |
4.4 基于观众人际行为的优化设计 | 第72-73页 |
4.4.1 生理层面:人际行为的无障碍设计 | 第72-73页 |
4.4.2 心理层面:私密性与促进交往 | 第73页 |
4.5 小结 | 第73-75页 |
5.观众行为模式下的展示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 第75-81页 |
5.1 观众行为与展示设计关系框架 | 第75-76页 |
5.2 基于观众行为模式的展示设计方法 | 第76-78页 |
5.2.1 行为模式之间规避矛盾方法 | 第77页 |
5.2.2 设计的通用方法 | 第77页 |
5.2.3 展示空间保护性方法 | 第77-78页 |
5.3 基于观众行为模式的展示设计策略 | 第78-81页 |
5.3.1 设计促进学习行为 | 第78页 |
5.3.2 设计促进人际行为 | 第78-79页 |
5.3.3 设计促进消费行为 | 第79页 |
5.3.4 设计促进交通行为 | 第79-81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5-87页 |
附录Ⅰ 调查问卷 | 第87-89页 |
附录Ⅱ 图表索引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