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7页 |
1.1 八倍体小滨麦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 第12-21页 |
1.1.1 滨麦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1.2 小麦-远缘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 | 第16-19页 |
1.1.3 实验设计 | 第19-21页 |
1.2 野生二粒小麦 Iw3 蜡质基因精细定位及分子机制探索 | 第21-37页 |
1.2.1 植物蜡质的结构及其功能 | 第21-24页 |
1.2.2 角质层蜡质的生物合成 | 第24-26页 |
1.2.3 脂类蜡质成分的生物合成 | 第26-27页 |
1.2.4 表皮蜡质的输出 | 第27-29页 |
1.2.5 小麦抗旱性育种 | 第29-31页 |
1.2.6 植物角质层蜡质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1.2.7 实验设计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八倍体小滨麦 M842-1 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 第37-4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2.1.1 材料 | 第37-38页 |
2.1.2 方法 | 第38-4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2.2.1 M842-1 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组成 | 第41-43页 |
2.2.2 M842-1 的原位杂交鉴定分析 | 第43页 |
2.2.3 M842-1 的种子储藏蛋白分离鉴定 | 第43-45页 |
2.3 讨论 | 第45-47页 |
2.3.1 M842-1 的细胞学稳定性 | 第45页 |
2.3.2 M842-1 中胚乳储藏蛋白的评估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八倍体小滨麦农艺性状评估和抗病性鉴定 | 第47-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3.1.1 材料 | 第47页 |
3.1.2 方法 | 第47-4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3.2.1 M842-1 的形态学分析 | 第48-49页 |
3.2.2 抗病性鉴定 | 第49-50页 |
3.3 讨论 | 第50-52页 |
3.3.1 M842-1 促进小麦改良的潜在价值 | 第50页 |
3.3.2 M842-1 抗病性潜力 | 第50-52页 |
第四章 野生二粒小麦穗部颖壳蜡质抑制基因 Iw3 的分子标记开发和精细定位 | 第52-68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5页 |
4.1.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第52-53页 |
4.1.2 PCR 基因型鉴定和遗传图谱构建 | 第53-55页 |
4.1.3 数据分析和统计 | 第5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6页 |
4.2.1 Iw3 形态学特征 | 第55-57页 |
4.2.2 标记的开发和利用 | 第57-59页 |
4.2.3 Iw3 高精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9-66页 |
4.3 讨论 | 第66-68页 |
第五章 Iw3 基因影响下穗部颖壳蜡质的形态结构、组成成分、生理生化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68-8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6页 |
5.1.1 材料 | 第68页 |
5.1.2 电子显微镜扫描(SEM) | 第68-69页 |
5.1.3 蜡质的纯化和性能分析 | 第69-71页 |
5.1.4 角质层性状的量化 | 第71-72页 |
5.1.5 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 第72-76页 |
5.1.6 数据分析和统计 | 第7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6页 |
5.2.1 小麦穗部颖壳蜡质的形态学结构特征 | 第76-77页 |
5.2.2 小麦穗部颖壳蜡质组成成分 | 第77-80页 |
5.2.3 小麦穗部颖壳角质层渗透性 | 第80-81页 |
5.2.4 与蜡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81-86页 |
5.3 讨论 | 第86-89页 |
5.3.1 Iw 基因扰乱蜡质代谢途径 | 第86-87页 |
5.3.2 蜡质和抗旱性 | 第87-88页 |
5.3.3 蜡质的抑制者或生产者?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页 |
6.2 创新点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3页 |
附录 | 第103-106页 |
缩略词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