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6页 |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第2章 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心理的分析 | 第19-30页 |
| 2.1 大学生低碳消费心理的概况 | 第19-22页 |
| 2.1.1 消费心理界定 | 第19页 |
| 2.1.2 消费动机 | 第19-21页 |
| 2.1.3 消费误区 | 第21-22页 |
| 2.2 影响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心理的因素 | 第22-26页 |
| 2.2.1 大学生自身个性特征的影响 | 第22-23页 |
| 2.2.2 低碳消费的态度和习惯 | 第23-24页 |
| 2.2.3 低碳消费观念的变化 | 第24-25页 |
| 2.2.4 从众心理 | 第25-26页 |
| 2.3 影响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心理的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 2.3.1 自主的低碳消费意识薄弱 | 第26-27页 |
| 2.3.2 社会不良消费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 | 第27-28页 |
| 2.3.3 家庭低碳消费习惯浅薄 | 第2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3章 构建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心理的模型 | 第30-42页 |
| 3.1 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 3.1.1 计划行为理论 | 第30-31页 |
| 3.1.2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 | 第31-33页 |
| 3.1.3 人际行为理论 | 第33页 |
| 3.1.4 生态心理学 | 第33-35页 |
| 3.2 研究变量的界定 | 第35-39页 |
| 3.3 理论模型及假设的提出 | 第39-4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心理的实证分析 | 第42-55页 |
| 4.1 实证分析的方法与原理 | 第42-44页 |
| 4.1.1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 4.1.2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 第43-44页 |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4-48页 |
| 4.2.1 量表的开发过程 | 第44-46页 |
| 4.2.2 样本描述 | 第46-48页 |
| 4.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8-50页 |
| 4.3.1 信度分析 | 第48-49页 |
| 4.3.2 效度分析 | 第49-50页 |
| 4.4 理论模型的分析及检验 | 第50-54页 |
| 4.4.1 结构模型建立 | 第50页 |
| 4.4.2 模型的识别 | 第50-51页 |
| 4.4.3 模型的评估 | 第51-53页 |
| 4.4.4 模型的评价 | 第53-5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5章 大学生健康低碳消费心理的培养 | 第55-61页 |
| 5.1 学校的教育和引导 | 第55-57页 |
| 5.2 社会的教育和引导 | 第57-59页 |
| 5.3 家庭的教育和引导 | 第59-6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