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IEC/HIC双功能分离介质配基的筛选及其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8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不同组合模式的混合模式色谱第12-17页
        1.2.1 离子交换/反相模式(IEC/RPLC)第12-14页
        1.2.2 亲水/离子交换模式(HILIC/IEC)第14-15页
        1.2.3 亲水/反相模式(HILIC/RPLC)第15页
        1.2.4 体积排阻/离子交换(SEC/IEC)第15页
        1.2.5 离子交换/疏水模式(IEC/HIC)第15-17页
    1.3 二维液相色谱技术第17-19页
    1.4 计量置换保留理论第19-20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工作第20-21页
    参考文献第21-28页
第二章 IEC/HIC双功能分离介质保留机理及吸附性能的研究第28-55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理论部分第29页
        2.2.1 吸附等温式第29页
    2.3 实验部分第29-33页
        2.3.1 仪器第29-30页
        2.3.2 试剂第30-31页
        2.3.3 突破曲线的测定第31-32页
        2.3.4 静态吸附量的测定第32页
        2.3.5 容量因子的测定方法第32页
        2.3.6 流动相中水浓度[H_2O]的计算第32-33页
        2.3.7 色谱条件第3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3-52页
        2.4.1 两种双功能分离介质对标准蛋白质的分离第33-35页
        2.4.2 SAX/HIC双功能分离介质保留机理的研究第35-38页
        2.4.3 SCX/HIC双功能分离介质保留机理的研究第38-41页
        2.4.4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第41-47页
        2.4.5 静态吸附量与时间的关系第47-48页
        2.4.6 盐浓度对吸附平衡的影响第48-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三章 不同配基对双功能分离介质对蛋白质保留的影响第55-72页
    3.1 引言第55页
    3.2 实验部分第55-57页
        3.2.1 仪器第55-56页
        3.2.2 试剂第56页
        3.2.3 SAX/HIC双功能色谱分离介质的制备第56-57页
        3.2.4 色谱柱填充及色谱条件第57页
        3.2.5 蛋白质质量及活性回收率的测定第57页
        3.2.6 容量因子的测定第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69页
        3.3.1 配基疏水性对双功能分离介质分离蛋白质的影响第57-61页
        3.3.2 pH值对蛋白分离的影响第61-63页
        3.3.3 配基疏水性对蛋白质质量回收率的影响第63-64页
        3.3.4 配基疏水性对活性回收率的影响第64-66页
        3.3.5 不同配基双功能分离介质的保留机理研究第66-68页
        3.3.6 计量置换理论logI和Z的计算第68-69页
    3.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第四章 单柱二维液相色谱对鸡蛋清和牛奶中蛋白的分离纯化第72-86页
    4.1 引言第72页
    4.2 实验部分第72-74页
        4.2.1 仪器第72-73页
        4.2.2 试剂第73页
        4.2.3 色谱条件第73页
        4.2.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73-74页
        4.2.5 鸡蛋清和鲜牛奶的预处理第7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4-83页
        4.3.1 丁基为疏水配基的双功能分离介质对鸡蛋清中活性蛋白质的分离第74-76页
        4.3.2 甲基为疏水配基的双功能分离介质对鸡蛋清中活性蛋白质的分离第76-78页
        4.3.3 十四烷基为疏水配基的双功能分离介质对鸡蛋清中活性蛋白质的分离第78-80页
        4.3.4 在线单柱二维液相色谱对蛋清中活性蛋白的分离第80-81页
        4.3.5 双功能分离介质在SAX模式下对牛奶中乳清蛋白的分离第81-82页
        4.3.6 双功能分离介质在HIC模式下对牛奶中乳清蛋白的分离第82-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体C反应蛋白与配体的互作机制研究
下一篇:Luminol-Co2+化学发光体系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