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规范的变迁 | 第11-16页 |
·规范的作用 | 第11-12页 |
·抗震规范变迁的原因 | 第12-16页 |
·震害的影响 | 第12-13页 |
·抗震设计方法的进步 | 第13-14页 |
·抗震分析方法的进步 | 第14页 |
·新的抗震技术的发展应用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设防目标与分类及设防标准对比 | 第16-21页 |
·设防目标与分类对比 | 第16-18页 |
·《89规范》抗震设防目标与分类 | 第16页 |
·《08细则》抗震设防目标与分类 | 第16-17页 |
·对比结论 | 第17-18页 |
·抗震设防标准对比 | 第18-21页 |
·《89规范》的抗震设防标准 | 第18-19页 |
·《08细则》的抗震设防标准 | 第19-20页 |
·对比结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抗震设计方法与计算方法对比 | 第21-27页 |
·《89规范》设计方法与计算方法 | 第21-23页 |
·《89规范》的设计方法 | 第21页 |
·《89规范》的计算方法 | 第21-23页 |
·《08细则》设计方法与计算方法 | 第23-26页 |
·《08细则》的设计方法 | 第23页 |
·《08细则》的计算方法 | 第23-26页 |
·对比结论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延性设计对比 | 第27-48页 |
·延性抗震设计理论提出的背景 | 第27页 |
·延性的基本概念 | 第27-34页 |
·延性的定义 | 第27页 |
·延性指标 | 第27-28页 |
·位移延性与曲率延性的关系 | 第28-31页 |
·桥梁结构的整体延性和构件局部延性的关系 | 第31-34页 |
·延性概念对结构抗震的意义 | 第34-35页 |
·《89规范》中的延性抗震设计 | 第35-37页 |
·《89规范》中延性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89规范》隐含的延性设计措施 | 第36-37页 |
·《08细则》中的延性抗震设计 | 第37-46页 |
·能力保护原则 | 第37-38页 |
·能力保护构件计算 | 第38-41页 |
·延性构造细节设计 | 第41-46页 |
·对比结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减隔震设计对比及抗震措施对比 | 第48-61页 |
·减隔震设计对比 | 第48-55页 |
·隔震的概念、机理及一些装置 | 第48-50页 |
·减隔震技术的发展 | 第50-51页 |
·《89规范》中的减隔震设计 | 第51页 |
·《08细则》中的减隔震设计 | 第51-54页 |
·对比结论 | 第54-55页 |
·抗震措施对比 | 第55-61页 |
·《89规范》中的抗震措施 | 第55-57页 |
·《08细则》中的抗震措施 | 第57-60页 |
·对比结论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建工路桥抗震能力评估对比 | 第61-88页 |
·工程概况 | 第61页 |
·计算内容 | 第61页 |
·计算依据 | 第61-62页 |
·东二环-南二环立交工程(一期)施工图设计,第二卷,桥梁工程 | 第61页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 第61页 |
·采用规范 | 第61页 |
·参考规范 | 第61-62页 |
·结构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 | 第62-68页 |
·结构建模 | 第62-64页 |
·动力特性计算 | 第64-68页 |
·弹性反应谱分析 | 第68-72页 |
·地震下结构响应 | 第69-70页 |
·桥墩截面抗弯能力验算 | 第70-72页 |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 第72-86页 |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72-82页 |
·非线性时程分析 | 第82-86页 |
·计算结果对比 | 第86-87页 |
·对比结论 | 第87-8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8-91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建议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