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该研究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项目意义和价值 | 第14-15页 |
1.3 本研究主题国内外发展动态 | 第15-18页 |
1.4 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8页 |
1.5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论文技术与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2.1 RFID的基本知识 | 第20-26页 |
2.1.1 RFID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RFID的特点 | 第20页 |
2.1.3 RFID的分类 | 第20-21页 |
2.1.4 RFID系统的结构 | 第21-22页 |
2.1.5 RFID的标准 | 第22-23页 |
2.1.6 ISO/IEC15693物理特性 | 第23页 |
2.1.7 ISO/IEC15693空中接口和初始化 | 第23-24页 |
2.1.8 ISO/IEC 15693传输协议 | 第24-26页 |
2.2 软件环境及数据库 | 第26-28页 |
2.2.1 xml | 第26页 |
2.2.2.net | 第26-27页 |
2.2.3 sql server 2008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疫苗冷链监管系统设计 | 第29-61页 |
3.1 冷链数据模型设计 | 第29-36页 |
3.1.1 标签记录存储数据结构(IDS) | 第29-31页 |
3.1.2 轨迹跟踪表(Maintenance Track) | 第31-32页 |
3.1.3 设备表(Maintenance) | 第32-33页 |
3.1.4 RFID温度记录表(RFID_Temperature) | 第33-34页 |
3.1.5 运输表(Transport) | 第34页 |
3.1.6 短信参数设置表(MsgParams) | 第34-35页 |
3.1.7 短信模板表(MsgModule) | 第35-36页 |
3.1.8 短信发送记录表(SendLogs) | 第36页 |
3.2 业务流程设计 | 第36-39页 |
3.2.1 采购入库 | 第36-37页 |
3.2.2 出库 | 第37-38页 |
3.2.3 到货入库 | 第38-39页 |
3.3 系统总体构架 | 第39-40页 |
3.4 网络构架设计 | 第40-43页 |
3.4.1 系统局域网构架 | 第40-41页 |
3.4.2 信息采集网络构架 | 第41-42页 |
3.4.3 前端读写设备网络构架 | 第42-43页 |
3.5 系统硬件设计 | 第43-49页 |
3.5.1 智能温度传感标签 | 第43-45页 |
3.5.2 数据采集器 | 第45-47页 |
3.5.3 智能传感器 | 第47-49页 |
3.6 软件功能设计 | 第49-54页 |
3.6.1 电子封识签发管理模块 | 第49-50页 |
3.6.2 数据分析处理模块 | 第50-51页 |
3.6.3 疫苗冷链物流运输跟踪模块 | 第51-54页 |
3.7 安全策略设计 | 第54-58页 |
3.7.1 电子标签、读写器、中间件与系统间的通信安全策略 | 第54-56页 |
3.7.2 对称密钥管理系统 | 第56-57页 |
3.7.3 认证(CA)中心 | 第57-58页 |
3.8 接口设计 | 第58-60页 |
3.8.1 智能传感器节点接口 | 第58页 |
3.8.2 数据访问接口 | 第58-59页 |
3.8.3 密钥管理接口 | 第59页 |
3.8.4 事件管理器 | 第59-60页 |
3.8.5 应用软件接口 | 第60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第61-93页 |
4.1 实现过程 | 第61-70页 |
4.1.1 处理流程 | 第61-62页 |
4.1.2 总体结构和模块外部实现 | 第62-63页 |
4.1.3 标签数据采集 | 第63-64页 |
4.1.4 手持机数据采集 | 第64-65页 |
4.1.5 事件管理器 | 第65-69页 |
4.1.6 应用软件口接 | 第69-70页 |
4.2 成果展现 | 第70-92页 |
4.2.1 电子封识签发管理模块 | 第70-75页 |
4.2.2 数据分析处理模块 | 第75-78页 |
4.2.3 疫苗冷链物流运输跟踪模块 | 第78-9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3-95页 |
5.1 本文的主要完成的工作 | 第93-94页 |
5.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