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政治生活》教材简介 | 第17-22页 |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 第17-19页 |
(一) 核心素养的内涵 | 第17-18页 |
(二)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第18页 |
(三)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 第18-19页 |
二、《政治生活》教材简介 | 第19-22页 |
(一) 《政治生活》教材的课程目标 | 第19页 |
(二) 《政治生活》教材内容简介 | 第19-20页 |
(三) 《政治生活》教材特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教材中核心素养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和运用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 第22-26页 |
一、教材中核心素养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和运用研究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一) 适应新课改的时代需要 | 第22页 |
(二) 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 第22-23页 |
(三) 促进政治教材灵活性的需要 | 第23页 |
二、教材中核心素养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和运用研究的意义 | 第23-26页 |
(一)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 第24页 |
(二) 促进教师自我完善 | 第24-25页 |
(三) 完善教学效果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关于教材中核心素养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和运用研究教师访谈结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6-31页 |
一、教师访谈结果 | 第26-28页 |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8-31页 |
(一) 教师的自身因素 | 第28-29页 |
(二) 学生的个体因素 | 第29页 |
(三) 学校的客观因素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政治生活》教材中核心素养内容的文本分析 | 第31-40页 |
一、政治认同 | 第31-33页 |
(一) 政治认同的内涵 | 第31页 |
(二) 体现政治认同的教材内容梳理 | 第31-32页 |
(三) 体现政治认同教材内容的选取特点 | 第32-33页 |
二、法治意识 | 第33-35页 |
(一) 法治意识的内涵 | 第33-34页 |
(二) 体现法治意识教材内容的梳理 | 第34页 |
(三) 体现法治意识教材内容的选取特点 | 第34-35页 |
三、科学精神 | 第35-37页 |
(一) 科学精神的内涵 | 第35-36页 |
(二) 体现科学精神教材内容的梳理 | 第36-37页 |
(三) 体现科学精神教材内容的选取特点 | 第37页 |
四、公共参与 | 第37-40页 |
(一) 公共参与的内涵 | 第37-38页 |
(二) 体现公共参与教材内容的梳理 | 第38-39页 |
(三) 体现公共参与教材内容的选取特点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教师运用和处理《政治生活》教材中核心素养内容的原则和策略 | 第40-47页 |
一、教师运用和处理《政治生活》教材中核心素养内容的原则 | 第40-42页 |
(一) 树立系统化文本意识 | 第40页 |
(二) 尊重教材基础上的适度创新 | 第40-41页 |
(三) 超越文本与回归文本相统一 | 第41-42页 |
二、教师运用和处理《政治生活》教材中核心素养内容的策略 | 第42-47页 |
(一) 创新文本内容体系 | 第42-43页 |
(二)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 第43-45页 |
(三) 合理选择课内外资源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