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一) 已有研究的启示 | 第10页 |
(二) 我国学前教育相关法规、文件的要求 | 第10页 |
(三) 在幼儿园参观和见习引发的思考 | 第10-11页 |
二、有关该课题的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 教育性玩具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12页 |
(二) 我国学者有关自制玩教具的思想 | 第12-14页 |
(三) 我国有关自制玩教具的研究 | 第14-18页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的思路 | 第19-24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一) 以学前教育法规、文件为依据分析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理念的发展历程 | 第19页 |
(二) 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自制玩教具的观念与实践 | 第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9-20页 |
(二) 研究资料的收集 | 第20-21页 |
(三)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21-22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一) 玩具与教具 | 第22-23页 |
(二) 自制玩教具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从法规、文件看自制玩教具理念的发展与演变 | 第24-34页 |
一、自制玩教具理念的萌芽阶段(1903年-1918年):练习手工技能,开发智力 | 第24-25页 |
二、自制玩教具理念的发展阶段(1919年-1948年):“做中学”,节约成本 | 第25-28页 |
(一) “做中学”的思想鼓励幼儿自制玩具 | 第26页 |
(二) 社会现实条件要求幼儿园自制玩教具 | 第26-27页 |
(三) 玩教具的制作要结合幼儿生活经验 | 第27-28页 |
三、自制玩教具理念的停滞阶段(1949年-1977年):勤俭办园,为生产服务 | 第28-29页 |
四、自制玩教具理念的全面发展阶段(1978年—):多视角看待自制玩教具 | 第29-34页 |
(一) 继承传统,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 | 第29-30页 |
(二) 自制玩具主体的变化:从教师包办到幼儿制作 | 第30页 |
(三) 自制玩具适用领域的扩展:从手工到健康、科学、艺术 | 第30-31页 |
(四) 教师专业标准内涵的丰富:从技能到能力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幼儿园教师自制玩教具的观念与实践 | 第34-65页 |
一、教师对自制玩教具的一般看法 | 第34-45页 |
(一) 教师对必要性的认识:继承传统与满足现实需要兼顾 | 第34-35页 |
(二) 教师对考虑因素的认识:设计制作与使用情况并重 | 第35-37页 |
(三) 教师对制作主体的认识:教师主动包办,幼儿被动参与 | 第37-40页 |
(四) 教师对展评活动的认识:机会与负担并存 | 第40-42页 |
(五) 教师对存在问题的认识:量大重复难创新 | 第42-45页 |
二、自主性游戏研究对教师自制玩教具观念的影响 | 第45-49页 |
(一) 从教师包办到多主体参与 | 第45-48页 |
(二) 从幼儿“应然”的需要到“实然”的需要 | 第48页 |
(三) 教师从“导演”到“剧务” | 第48-49页 |
三、教师自制玩教具的实践举例 | 第49-65页 |
(一) 教师列举自制玩教具分析:以学习知识、技能为目的,数学区居多 | 第50-52页 |
(二) 自制玩教具展评活动作品分析 | 第52-56页 |
(三) 同一类型不同形式自制玩具的比较分析:以汽车为例 | 第56-65页 |
第五章 讨论建议与研究反思 | 第65-76页 |
一、讨论 | 第65-71页 |
(一) 教师对法规、文件中有关自制玩教具的理念缺乏了解 | 第65页 |
(二) 制作目的:重视“教育性”,轻视“可玩性”和“低成本” | 第65-66页 |
(三) 制作主体:教师主动,幼儿被动 | 第66-67页 |
(四) 制作过程:追求美观和创新,缺乏地方特色 | 第67-69页 |
(五) 使用:重视知识的获得,轻视能力的提升 | 第69-70页 |
(六) 教师自制玩教具压力大的原因分析 | 第70-71页 |
二、建议 | 第71-75页 |
(一) 学前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理念上的支持 | 第71页 |
(二) 园所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为教师工作建立支持性系统 | 第71-72页 |
(三) 幼儿园教师深入学习科学理念,转变自身观念 | 第72-74页 |
(四) 自制玩教具展评活动应重“展”轻“评” | 第74-75页 |
三、研究反思 | 第75-76页 |
(一) 对研究对象选取的反思 | 第75页 |
(二)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 第75页 |
(三) 对研究内容的反思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78页 |
附录一:本研究所涉及的13份学前教育相关法规、文件基本信息 | 第76-77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