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两类生物炭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比较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17页
    1.1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研究进展第17-27页
    2.1 生物炭概况第17-18页
        2.1.1 生物炭的定义第17页
        2.1.2 生物炭的起源第17页
        2.1.3 生物炭的优势第17-18页
    2.2 生物炭的制备和原料第18页
    2.3 生物炭的结构和性质第18-20页
    2.4 生物炭重要的环境作用第20-22页
        2.4.1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的作用第20-21页
        2.4.2 生物炭对温室气体的环境功效第21-22页
    2.5 生物炭的稳定性第22-27页
        2.5.1 生物炭的“寿命”第22-23页
        2.5.2 结构与稳定性第23-25页
        2.5.3 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稳定性第25-27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27-32页
    3.1 生物炭的收集和制备第27-28页
    3.2 生物炭性质的表征第28-29页
        3.2.1 生物炭的pH值测定第28页
        3.2.2 生物炭的元素含量表征第28页
        3.2.3 生物炭的灰分测定第28页
        3.2.4 生物炭的傅里叶红外表征第28-29页
        3.2.5 生物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表征第29页
        3.2.6 生物炭的XRD测定第29页
    3.3 生物炭的热稳定性分析第29-30页
    3.4 生物炭氧化降解实验第30页
    3.5 去除灰分后的草海生物炭降解实验第30页
    3.6 小结第30-32页
第四章 生物炭的物理化学性质第32-42页
    4.1 生物炭pH的变化规律第32-33页
    4.2 生物炭的产率和元素分析第33-37页
    4.3 生物炭的红外特征第37-39页
    4.4 生物炭的XRD表征分析第39-40页
    4.5 小结第40-42页
第五章 两类生物炭的热稳定性比较第42-46页
    5.1 热重和差热的比较第42-45页
    5.2 小结第45-46页
第六章 不同制备温度的生物炭稳定性比较第46-57页
    6.1 次氯酸钠氧化后的生物炭稳定性比较第46-48页
    6.2 双氧水氧化后的生物炭稳定性比较第48-49页
    6.3 高锰酸钾氧化后的生物炭稳定性比较第49-52页
    6.4 三种氧化剂氧化前后红外谱图比较第52-55页
    6.5 不同温度制备生物炭的稳定性规律第55页
    6.6 小结第55-57页
第七章 不同类型生物炭的稳定性比较第57-66页
    7.1 两类生物炭的最终C损失率现象比较第57-59页
    7.2 影响植物生物炭稳定的因素第59-61页
    7.3 影响沉积物生物炭稳定的因素第61-64页
    7.4 小结第64-66页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第66-68页
    8.1 结论第66-67页
    8.2 展望第67-68页
致谢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82页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犀草素对黄嘌呤氧化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机理的探讨
下一篇:微生物燃料电池不锈钢网阴极制备及产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