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生物炭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比较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2.1 生物炭概况 | 第17-18页 |
2.1.1 生物炭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生物炭的起源 | 第17页 |
2.1.3 生物炭的优势 | 第17-18页 |
2.2 生物炭的制备和原料 | 第18页 |
2.3 生物炭的结构和性质 | 第18-20页 |
2.4 生物炭重要的环境作用 | 第20-22页 |
2.4.1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 第20-21页 |
2.4.2 生物炭对温室气体的环境功效 | 第21-22页 |
2.5 生物炭的稳定性 | 第22-27页 |
2.5.1 生物炭的“寿命” | 第22-23页 |
2.5.2 结构与稳定性 | 第23-25页 |
2.5.3 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稳定性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3.1 生物炭的收集和制备 | 第27-28页 |
3.2 生物炭性质的表征 | 第28-29页 |
3.2.1 生物炭的pH值测定 | 第28页 |
3.2.2 生物炭的元素含量表征 | 第28页 |
3.2.3 生物炭的灰分测定 | 第28页 |
3.2.4 生物炭的傅里叶红外表征 | 第28-29页 |
3.2.5 生物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表征 | 第29页 |
3.2.6 生物炭的XRD测定 | 第29页 |
3.3 生物炭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29-30页 |
3.4 生物炭氧化降解实验 | 第30页 |
3.5 去除灰分后的草海生物炭降解实验 | 第30页 |
3.6 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生物炭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32-42页 |
4.1 生物炭pH的变化规律 | 第32-33页 |
4.2 生物炭的产率和元素分析 | 第33-37页 |
4.3 生物炭的红外特征 | 第37-39页 |
4.4 生物炭的XRD表征分析 | 第39-40页 |
4.5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两类生物炭的热稳定性比较 | 第42-46页 |
5.1 热重和差热的比较 | 第42-45页 |
5.2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不同制备温度的生物炭稳定性比较 | 第46-57页 |
6.1 次氯酸钠氧化后的生物炭稳定性比较 | 第46-48页 |
6.2 双氧水氧化后的生物炭稳定性比较 | 第48-49页 |
6.3 高锰酸钾氧化后的生物炭稳定性比较 | 第49-52页 |
6.4 三种氧化剂氧化前后红外谱图比较 | 第52-55页 |
6.5 不同温度制备生物炭的稳定性规律 | 第55页 |
6.6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七章 不同类型生物炭的稳定性比较 | 第57-66页 |
7.1 两类生物炭的最终C损失率现象比较 | 第57-59页 |
7.2 影响植物生物炭稳定的因素 | 第59-61页 |
7.3 影响沉积物生物炭稳定的因素 | 第61-64页 |
7.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6-68页 |
8.1 结论 | 第66-67页 |
8.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